1、国内企业制度设计水平低下
说到企业的制度设计,中国的企业并不缺少制度,但有的执行起来比较难,有的考核起来比较复杂,并没有达到管理和经营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并不缺少制度”,恰恰说明中国的企业过去制定制度的过程是不严肃的,甚至是随意的。
制度有用,一条足矣;制度没用,一百条也没用。
但要精准构造出一条“管用的制度”,需要经过艰苦的调研、分析、计算和设计过程,那种随随便便制定出来的制度,数量再多,也不过是一堆“死的文字”,自然达不到管理的效果。
戴老师曾为一家陶瓷企业设计过制度,大家都知道陶瓷生产中有两道关联工序:磨坯和补水。
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只有等到上釉或烧制以后才能发现,补救都来不及,自然就会形成废品、次品。找责任人,磨坯和补水两个都说是对方的问题,都喊冤,最后两个都处罚,又骂老板赏罚不公。
为了彻底厘清责任,和大多数企业的做法一样,在中间再加入一道检测环节,安排质检员拿着放大镜检查,加人加岗加检测技术,费时费力不说,人工成本也居高不下。
怎么办?在经过当地实地调研后,戴老师决定让磨坯、补水两道工序由同一家人干,“磨坯、补水的工人招工必须成对招(夫妻最佳)”。
让夫妻两个分驻前后工序,反正“肉烂了,也是在你们自家锅里”。自然质量上去了,原来的质检岗位也就成为多余的了。
制度设计的要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设计“活的游戏规则”,设计“可以自动运行的制度”。
因此,“制度难以执行”,“考核比较复杂”的说法,其实从反面说明了:中国企业的制度设计水平还非常低下,甚至多数企业都不了解什么是制度设计,自然其管理制度也就做不到“精巧、灵动、自运行”。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早就揭示: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是“天才设计、蠢材可以执行的制度”。
2、通过规则设定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这些年来,有的企业学外企管理,有的是自创制度。那么,好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要想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不是靠人为努力,而要靠承载着客观机制的制度,“可以自动运行的制度”。
或者说“精巧、灵动、自运行的游戏规则”,借助当事人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博弈,借风使船、顺水推舟,从而自动自发地实现组织的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游戏规则制定者”,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只需制定好游戏规则,让别人去玩,玩的结果正是他想要的。
大家都知道“二人分饼”和“七人分粥”的故事,“二人分饼”要分得公平,一个分,另一个拿。“七人分粥”要保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只需要一人分,分的人最后一个拿即可,分的人最后拿要保证自己拿的不会最少,自然会努力让每碗粥都一样多。
制度设计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即“主体归位,利益内嵌”,因为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的守护者,找到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往往通过规则的设定就可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不是产品的创造,而是制度的创新,尤其是那些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推动社会变革或者跨越发展的制度创新。一旦人们掌握了制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进行理性构建和科学设计。
3、优化制度有利于实现经营目的
有一家美容连锁企业,旗下有几十家分店,因为门店业务简单,核算方便,以往实行的是利润分红制,门店优秀员工共同分享该门店利润的10%。
但时间一长,问题便凸显出来。各门店因所处商圈、客户积累等不同,有些店坐着也拿高收入,有些店跑着也难比肩,好店觉得没劲头,差店觉得没奔头;虽然公司领导再三强调要做好客户拓展和客户服务,但因为利润可从10个新客户身上挣,也可以从一个老客户挣,奖金与利润挂钩,大家自然对开拓新客户没动力,一味诱导老客户多消费,甚至忽悠、欺诈老客户,最终导致客户流失严重。
有鉴于此,戴老师提出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将门店分红方式调整为:门店分红=(利润存量×10%+利润增量×30%+利润超量×100%)×客户黏度系数。
这种制度安排,一方面解决“结构性激励失衡”问题,驱策马儿放开跑,原来基础差的门店拼命向前冲,好店也想“更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公式中加入客户黏度系数,给马儿带上嚼子,引导其按正确的方向跑。
制度优化后,管理层再也不用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意图自动自发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