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酷6与盛大的资本联姻,再次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
两个企业的并购,一般由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利合——人合——道合”。利合往往是并购的诱因,人合是并购成功的基础,道合是相伴长久的保证。
酷6与盛大结合进而曲线上市,走了三步棋。首先,09年11月,盛大旗下的华友世纪与酷6进行股权合并,合并后的酷6网成为华友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并继续保留其品牌。其次,业务整合,华友世纪将无线和音乐两大核心业务置出,出售给盛大,仅保留酷6视频业务。最后,正式更名,华友世纪更名为酷6传媒,酷6正式完成借壳上市。
婚姻的幸福如同穿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酷6与盛大之争的是是非非,也许只有当事者才真正明白个中真因。尽管现在尚不能判定这桩婚姻的结局是失败,但进程中的冲突与矛盾,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研究样本。如何解决并购可能带来的风险,其中的规律性问题,值得探寻。
利合之后,双方的力量博弈,应该在一个基本的利益共同体的前提下进行。这需要双方的换位思考和商业理性,缺失这种沟通的前提,因角色和身份的转换,所带来的 “同床异梦”以至于“劳燕分飞”往往就成了家常便饭。
并购前的沟通充分是前提。这里的沟通不仅是对当前利益的得失判断,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管理企业的领导风格、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等等。只有并购双方真正成为事业伙伴,才有可能走得更稳健和长远。
并购中的机制规范是基础。并购企业因为涉及多方利益,因此运营机制上的规范是保证公平性的基础。务必要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包括利益分配、权力分配和退出机制等等。家长制家族式企业如果在并购企业中延续,导致的利益失衡是不可避免的。
并购后的文化交融是保证。国内相当多的企业,在并购中往往文化冲突而导致内部效率低下。只有真正实现志同道合,才可能和谐共生,相伴长久。
此次并购,酷6和盛大的“利合”意图很明显,各自的利益考虑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稍加留意不难发现,陈李二人对并购的利益期待其实是各怀心腹事。酷6创始人兼CEO李善友说陈看中的是他这个人以及整个团队。但据熟悉陈天桥的人士分析,陈天桥更看中酷6的应该是可以成为其进入媒体的突破口,在陈关于娱乐帝国的梦想里,一直有很深的“媒体情结”。由此在后来的发展策略上发生的严重分歧也就不足为怪。
爆发裁员风波前的种种迹象就能看出,酷6与盛大从未真正融合成为一家人。李善友的热情开朗,团队气氛融洽有激情,而盛大更重理性与执行力,陈天桥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重组后两边员工的交流亦很少。陈天桥虽宣布充分给李善友授权,但依然在操控着酷6的战略思路。管理风格的差异,战略目标的分歧,以至管理沟通的障碍,为两个企业的并购之殇埋下伏笔。多方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并购后报表难看,直接导致李善友在并购三个月后就闪电辞职,现又爆出裁员风波。按照酷6最初公布的裁员计划,将削减80%左右的销售团队成员,裁员计划在两周内完成。数日来,双方冲突加剧,负责销售的高级副总裁郝志中、副总裁曾兴晔亦被牵扯其中。已是局外人的李善友只能从旁发出“相煎何太急”的感叹。
裁员本身也是一场组织变革。尤其在如何解决战略调整后的人员异动,妥善处理大规模裁员的节奏和方式,关系到并购后企业的稳定。通常有两种选择:渐进式和革命式。现在不少企业往往操之过急,喜欢选择革命式的暴力裁员,大破大立,大进大出,期望一蹴而就。但力量越大阻力越大,常常会伤筋动骨,引发劳资争端和组织内耗。渐进式以零敲碎打为主,尽管阻力较少,但往往目的性方向性不清,而难以发挥整合优化效应。
最好的方式是计划式裁员,即本着“系统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裁员目标要清晰,节奏控制要得当。至少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安排,并且裁员的技术性措施要到位,尤其是离职员工的心理疏导。离职员工应该成为企业的财富,而不是“杀手”。裁员的初衷大都是为了降低成本,如果因为大幅度裁员,而成为企业危机的导火线,那就是适得其反。在web2.0时代,沟通失误引发的负面情绪、冲突、对抗很容易就会被网络无限放大,一名员工利用自己博客等“小媒体”就可以随意攻击自己的企业。所以,裁员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舆论管理、情绪疏导,是防范危机发生的关键所在。
这次的酷6并购后的大幅裁员,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大量关注,以至导致对酷6现状和未来的种种质疑和猜测,本身也反映出我们许多企业管理理念和策略的不成熟。
(关于酷6并购后的裁员风波,近期接受了两个财经媒体的采访和约稿,中国经营报只做了采访,当时没时间写成文字。这是为《商界评论》写的稿子,会发在7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