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就是一部很好地展现了领导者如何阐释工作的意义,通过建立使命感推动团队达成更高的目标的影片。这部战俘逃亡电影中的巨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纪念二战胜利二十周年而拍摄。影片一开始,是一群盟军战俘被德国人集中到一座新建的战俘营中。这座战俘营是专为关押空袭德国占领区的盟军空军而建,这批人以个人能力强、不安份而出名。为此,战俘营采用了德军所有能用上的安全手段,以防止战俘逃跑。
果然,在新战俘营开营的第一天,很多“不安份”的人就开始了种种尝试:有人钻入清运车中想混出去,有人在研究如何利用警卫瞭望视线的死角穿越铁丝网,有人试图混入外出伐木的苏联战俘队伍里……但这种种尝试在反逃亡经验同样丰富的德军看守面前无一奏效。其实,从战俘营逃出去还只是开始,后面还要面对更大的麻烦:战俘营外面情况不明,到处都是德国人,一旦被抓到,将受到令人生畏的非人折磨,关禁闭、毒打甚至是枪毙。因此,逃跑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尝试的,更何况负责管理新营地的德军上校冯•鲁格采用了怀柔政策,给这些盟军空军战俘提供尽可能好的“诱人”待遇,营内有运动场、图书室、娱乐中心,甚至还提供园艺工具、种子等等,希望和他们达成一种相安无事的默契,静待战争结束。
但是,一个关键人物来到,改变了这里的一切。这个关键人物就是英军少校罗杰。罗杰是一名坚定的逃跑分子,简直就是“屡败屡战”标准的逃跑版注释,曾领导了多次逃跑行动。在罗杰的价值观中,被俘的军人仍是军人,作为军人就不能放弃战斗,逃跑是被俘军人的作战方式。正是罗杰本人的价值导向,使得战俘营的盟军战士对于“逃跑”有了全新的认识,逃跑并不是怕死的表现,逃跑也不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罗杰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目标:“我们不是要跑出去两个、三个,十几个,我们要逃出去250人,散布到德国各个地方,制造混乱,让数以千计的原本可以调往前线的德军不得不留在这里当看守……”这样一来,逃跑不再只是为个人奔向自由的零散的个人行动,而是战俘们在另一个战场以另一种形式发起的战斗,“要战斗就会有牺牲,但军人不会因牺牲而畏惧战斗”,也不应当因逃跑不成受到的折磨而担忧,更不会为德军的小恩小惠所羁绊。
“逃跑”的战略意义被挖掘出来后,逃跑成为一场有组织的军事行动,战俘们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制订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包括对德军的监视系统、信号传递系统的破解,同时开挖三条地道,并分派有专长的人去负责,有人负责准备地图、指南针、干粮和火车时刻表,有人负责制作假证件,还有人要准备逃跑出去后的衣服……这可是个极具号召力的行动,战俘营中所有官兵的潜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为这个计划而激动,被目标所激励,连那些原本不主张逃跑的战俘也被吸引加入到这个空前的计划中来。
正是罗杰对于“逃跑”的意义的解释,使得战俘营中的盟军官兵又有了存在的意义和行动的方向,从战俘营中跑出去,从此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也是《大逃亡》在众多战俘逃亡影片中有着独特地位的原因。
经理人常常运用设立目标、制定计划、监督跟进等方法来推动团队及下属行动,但如果仅仅这样做常常成效不佳,原因在于组织中的“人”并没有被真正从内在调动起来。经理人都很期待员工或团队有使命感,但经理人得首先阐明使命是什么,这就要求经理人要善于从工作的背后进行挖掘,赋予工作或任务以更崇高的意义。
寿险业行销巨子、美国人柏特•派罗对他从事的寿险销售是这样理解的:“我们销售的是明天不是今天,是未来不是现在。我们销售的是安全、内心的安详、一家之主的尊严以及免于恐惧、免于饥渴的自由,是天伦之乐与自尊,是希望、梦想和祈祷!”派罗为那些辛苦奔波、不断遭受拒绝的保险代理人们指出了他们工作的意义。吉姆•柯林斯在他的著作《基业长青》中提到:“每个伟大的企业都有一个超越赚钱的目的。迪斯尼是让人们快乐,惠普是做出技术贡献……”这个“超越赚钱的目的”就是“组织的使命”,要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的使命感,就要从发现工作的意义入手。
组织可以让大家团结起来,组织的使命可以“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团队或员工个人因看到工作的意义而感觉到一种责任,因肩负了这种责任而变得更加努力,这种动力是来自于内在的,是对神圣使命的追求,而不只是为了奖励、提成,或者只是因为害怕没有好好工作受到处罚而被迫行动,这种“被迫地积极”是不可能持久的。
工作的意义或使命感一经建立,会对组织中认同这一意义的成员们产生深刻影响,包括行动本身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它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影片中希尔兹上尉的变化就印证了这一点。希尔兹上尉是个摩托车赛车手,他很聪明也很执着,但他只想用自己的方法逃出去。在他听到罗杰的那个有震撼力的计划时,他认为“这太疯狂了”,会导致整个德国都投入到搜捕当中来,根本不利于战俘们逃出德国。当他理解到这正是计划的真正意义(制造混乱,牵制德军)后,他承担起了最困难的任务,先逃出去,为大家探明营地外的地形和路线,然后再冒着被处死的危险主动“被抓回来”,带回他的情报。这就是意义与使命的力量,它激励着人们抛弃了个人安危,投入到组织的目标之中,它完全改变了一个人的想法、做法,甚至人生目标。
在罗杰少校所建立的使命感的推动下,战俘营中盟军的官兵们开始实施他们一系列的战斗计划,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澳大利亚人空前团结,联合协作,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最终从战俘营中逃出去70余人,虽然其中有50人在随后的追捕中落入盖世太保之手并被枪杀,罗杰本人也在这50人当中,另有近20来人被抓回并重新投入了战俘营,最终成功逃脱、得偿自由的仅仅几人而已,但这次战斗的目的——牵制德军——其实已经达成。
有经验的田径教练会告诉你:“跳远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远处,你才会跳得够远。”经理人有责任培养自己发现的目光,让自己和下属员工看得更远,发现工作的意义和组织的使命,为员工与团队采取自主行动提供明确的方向、输入内在的动力。
(作者:毕波 刊载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08年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