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管理人员会抱怨自己的下属:为什么这么蠢,就不会自己动下脑子?
很多员工工作一断时间之后,也会慢慢从最初的热情、创意满满,到每天循规蹈矩机械重复的工作。
这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依赖”,就是习惯一旦养成你就会在未来的行动中对它产生依赖。类似物理学中的“惯性”。
这种“习得性依赖”在学习上有点像吃老本,怎么说呢,就是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是你最开始学习的那套方法,并没有做任何的改进,即使是问题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在工业化时代,吃老本是可行的,因为那个时候分工没有现在这么细,知识更新迭代的周期也相对比较长。
就像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大学毕业后后半生工作遇到的知识大多来自大学毕业前。但在现在如果你还这样做,我想你一定找不到工作。
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大众的教育体系是如何诞生的。
现代的大众教育不过150年左右的历史,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诞生的。
工业革命前,东西方教育都不是今天这种面貌。工业革命后,代表工业化巨大成功的工厂模式被复制到教育上。学生被视为等待加工的原材料,然后通过学校变成就业市场上有销路的产品。
现在我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未来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工业化时代,这种类似兵营式的教育效率越来越低,想要适应后工业化时代,最需要的恰恰是工业化教育体系不看重的创造力。
我们还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为什么老板总觉得自己的员工很蠢,甚至员工自己有时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感?
其实,员工并不是真蠢,我们最初也说了,他们原本很有创造力,之所以越来越笨,是因为公司鼓励“功能性愚蠢”。
关于这点,《愚蠢的悖论》这本书里说了三种情况:
1、不喜欢给出自己的假设,把别人的想法认为是理所当然。
2、做事之前不问为什么,按照以往“约定俗成”的规矩做。
3、总是局限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不去思考自己的工作会如何影响他人,流程上是不是能优化?
和现代教育体系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类似,现代公司的组织同样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这种“功能性愚蠢”并不是完全自发,而是公司在用条条框框、各种复杂的规定,推广着这种“功能性愚蠢”,让员工越来越笨。公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可以带来控制,实现短期的“高效率”。
比如有利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分工的明确,沟通成本的降低。公司也知道创造力是个好东西,但创造力也意味着不好控制,甚至工作效率的低下。
就像战争年代的征兵,没上过学的比上过学的士兵更受欢迎,因为好管理,执行能力强。
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从长远来看一点好处也没有。尤其是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来看,这种管理方式正在遇到很大的危机。因为,这种管理方式是在用即有的知识对你进行意识的灌输。
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的工作效益,取决于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效······知识工作者的成果本身并不产生效益,他们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比如一双鞋或某个机器部件,他们生产的是知识、想法和信息。
纵观我们身处的世界,除了自然美景,世间伟大或平凡的事物,几乎都是人的观念变革的产物,其中多数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群体创意的产物。
我们每个人都是“创意工作者”。进入21世纪时盛行的“知识工作者”说法,已经不能反映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我们要掌握新知,我们强调持续地学习。进入新时代,只是学习新知识还不够,我们需要运用创意。创意是无中生有,是从0到1,而机器是从1到N。
我们正在进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标志的时代,算法和机器人正在取代我们的很多重复性工作,留给人类的是创意的位置。
我们现在要关心的问题不再是如何学习和利用外部的知识,而应关注我们自身的创意潜能:
怎么在工作中发挥创意?
怎么在工作中达成创意成果?
适合创意的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不建议你买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为啥?因为没用。
你必须要完成通用型知识对个性化学习的创造,理论型知识对实践的创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