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绝大部分企业转型或者创业就是这个样子,几乎都是在得意的时候入场,争抢着,希望舀尽最后一瓢金子银子,却极少有几家是在这个行业最得意的时候离场,先行一步,率先跳出红海,率先进入蓝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可惜,来往的时机不同,结局却大相径庭。有些企业,决定入场的时候,正值烈日当头,还想着肯定能大有可为,可是,等到把七个盘子八个碟弄齐,准备开张的时候才发现,完糗了,夕阳西下,喝汤都没赶上热乎的,只剩下残渣剩饭,刚才在准备的时候,不是还看到别人家在大口吃肉使劲扔骨头吗,这变化也太快了吧?
其实不是变化太快,是入场太晚了,一个行业发展到最赚钱的时候,你才入场,基本就是给前期打拼的那些前辈们抬轿子的,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两种:或者,轿子塌了,坐轿子的人拍拍屁股走了,而抬轿子的人们却压在轿子底下爬不出来;或者,轿子空了,原来做轿子的人早就骑马转向走新路去了,抬轿子的人却还傻萌萌地抬着空轿子,蒙着眼睛,在大马路上不断地画龙,画到桥头,一脚踩空,全玩完了。
这两种情况下抬轿子的人们,用现在时兴的一个词来概括提炼,就是:接盘侠。人性都是共通的,看看股市,不愿意在2800点入场承担风险,却愿意在5500点兴冲冲赶来摘桃子的人,多半是进来容易出去难,为什么?因为再涨多少都满足不了自己那股子意念,因为有提前入场的别人在比照着,不行,我现在赚得还不够多,我再挺一挺,我再挺一挺,结果,撂进去了。
在企业界,这也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李太白的传人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跟风的企业太多,而开拓出新空间的企业太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最终都沦为了跟风者,而做不到拉风那般威武!
那么,我们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作为企业,什么时候转型最合适?
第一个好时候,自己发展到极好之时
这个时候,并不是一定要转型,而是一定要有危机感,一定要去冷静分析,自己再按老路往下走还能走多远,按投入产出比计算还值得不值得继续这么往下走,自己有没有转型的新方向,自己到底要以多快的速度转型?
大家肯定都会说,这是最赚钱的时候,你却让我转型,脑子肯定有毛病,不转,要转你自己转去。但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物极必反,自己还在优哉游哉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时候,你想往外撤已然来不及了,因为自己一路发展,这个时候冲劲十足,根本刹不住车呢。
温水煮青蛙,是你感觉不到温度越来越高,危险越来越大,而酒醉头晕之时,大部分都在坚称自己没有醉,还没有喝好。自我感觉良好之时,商业竞争往往会跟你开个天大的玩笑。
当初的诺基亚手机,在功能机时代,超级霸主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赚得锅满盆满,蔚为壮观,当苹果等智能机野蛮生长的时候,诺基亚先生还在悠然自得不亦乐乎呢。结果,霸主的小船说翻就翻,最后,自己的家都成了别人的窝,直接被收购了。
如诺基亚这般的庞然大物,都在转型与否时吃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更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所以,大家且慢慢走,不要急吼吼地靠着惯性中的那股子劲往前冲,不提前刹车,是搂不住的。 那么,提前半拍提前一拍转型,都将是海阔天空的美好,慢半拍也可能就是生死之间的距离了。
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发展到极好的时候?要知道,人性中的一个大bug就是永不知足啊。
坏了,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回答,我试图用数据来回答,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数据背后往往就是一个大大的陡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例子不胜枚举。 那么,什么时候呢?见好就收吧,控制自己的贪念,不随波逐流,尤其是作为灵魂的创始人或者一把手,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但要能够忍受失败的挫折,更要能够忍耐得住欲望的折磨,能够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这样的赢家必定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而不是有今天没明天的,今天山呼海啸,明天山崩地裂,最终是没有活路的。
第二个好时候,自己百般努力也打不过竞争对手之时
好吧,这是一种很无奈的时机,当在常量竞争中总无法胜出的时候,那就只有通过变量来改变自己了。 一家公司,换CEO,就深层次来讲,很多种情况下,其实不是CEO无能,而是公司不愿再坚持原来的方略了,要换一种新的竞争打法,因为这个CEO不合适,所以才要换人。
就企业来讲,也是如此。当所有的培训机构都还在靠收培训费来营收的时候,忽然冒出一个愣头青,说,我不收费,我免费。这个愣头青不但在免费的世界里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很好,自己有一套免费之下的商业模式,于是,整个培训行业就都没法玩了,这个愣头青就成了颠覆者,颠覆了行业,成就了自己,我在收费的常量中不能胜出,那就换个玩法。
这里还有一个老梗,当所有的电脑杀毒软件都还在收费,讲求正版盗版的时候,周鸿祎跳出来说,我是后生,可我免费。于是,那些个前辈们,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连个传说都没有留下。可是周鸿祎还没有得意多久,自己就大呼后悔了,被周鸿祎革了命的金山软件,改名换姓叫猎豹移动,由傅盛带着杀了回来。此时的周鸿祎横霸天下,可是此前的免费这一变量现在成了常量,傅盛偏偏决定不在这个常量上竞争,转而在周鸿祎还没有重视的移动客户端上下狠手,集中全力予以占领,等到周鸿祎回过味来时,已经不赶趟了,可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尾,再后来,傅盛又注意到,周鸿祎的国际市场还不成气候哦,于是,没什么可说的,赶紧先下手吧,于是,这一块的海外市场也姓傅了,周鸿祎只能是干瞪眼。 至于个人,也是如此。
土豆跟优酷斗了那么多年,王微一直是没占到上风,于是他就不玩这个了,我可以把土豆卖给优酷嘛,我自己自愿选择出局嘛,回过头来,自己去玩动画电影去了,玩得有声有色。这王微是个懂转型的大家。我们传统中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念,说实话吧,这个理念用好了,挺有用的,用不好,就会害人的。在战术上,别无选择,那就拉开架势肉搏吧;可是在战略上,何去何从,就要细思量了,战略需要智慧,如果斗蛮力可就惨了。
第三个好时机,当出现一个新领域之时
这个时候,新领域意味着巨大的空白,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而且需要经济基础来作铺垫。这个时候是可以考虑转型的,但要考虑到相关性的问题: 这个新领域的门槛究竟有多高? 凡是门槛很低的新领域,最终都势必挤破了头,绝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会存留下来,而且代价非常高昂,比如团购网站,刚刚兴起时,其实成本挺低的,吆五喝六地就可以启动起来,但是也正因为门槛低,所以千军万马都要分一杯羹,于是没多久就演变为千团大战,最终成了烧钱大战,门槛一下子在资本方面提升了起来,结果,尸横遍野,到现在只剩下极少数的几个比如糯米、新美大等还在继续烧钱。
所以,门槛是衡量自己是否值得进入的一个判断依据。门槛太高,自己费事巴力也不得其门而入,那么,还是先不要碰吧;门槛太低,自己又没有特别优势的话,那还是也不要进去。凡事都是相对的,比如糯米,现在之所以能够跟新美大掰手腕,虽超不过,但也没跟不上趟,最主要还是因为背后有百度这个大金主,一般人也确实玩不起。 自己的定力如何,会不会是贪多嚼不烂? 怕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刚转型没多久,看到更好的新机会,又要去抓一把。
这种情况,要生存的小企业和要扩张的大企业,其中比比皆是:前者是大熊掰棒子,因为资源有限,于是只能掰一个丢一个;后者是摊大饼,因为资源丰富,于是把公司搞成了杂货铺,啥都有,啥都不精,还连累了自己的主业,主业做不好,做不精,占领不了市场,获得不了利润,反哺不了那些玲琅满目的杂七杂八,于是,最终一事无成。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强调,转型要找好时机。但转型也不仅仅是外在的那般风云变化,内在的转型,才是转型是否成功的真正保证。
这其中关键的关键,人才结构是不是要调整?
一方面,让牛拉牛车,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让牛拉汽车;另一方面,汽车司机开汽车,没有问题,问题是你让他去驾牛车。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可取,这中间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关键在于适用性。
从一家手机代工厂转型到做自有品牌的手机,HTC是需要储备一批具有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的,可是没有,最终外壳代替不了内核,迅速地败下阵来,好在后来懂得了这一点,在痛苦中逐步积累,逐步改变,所以,在今天的高端手机市场上,HTC还是有自己一席之地的,尽管不复曾经那般风光。做自有品牌和做代工,对技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也就揽不了这瓷器活。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转型不成功,恰恰是因为人才结构没有更新,人才作为一个公司的真正内核,其价值就如同手机的驱动系统,你让功能手机的塞班系统去驱动智能手机,那就会创造一个永恒的笑柄,如同马车夫驾着马车,后边拉一辆奔驰跑车,在长安街上招摇过市,如果不是专门做行为艺术的,就是脑子一定没有进化到位。
说到底,人才结构的更新,其实就是大脑智慧的更新。一个公司,不断转型,可为什么老板稳如泰山,而员工却如流水一般常常更换呢?因为老板善于换脑子,而员工却不擅长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