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商业评论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2015年,创立仅仅5年时间的Uber估值已经超过了51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私人创业公司——此前只有Facebook在上市之前估值曾达到过500亿美元。Uber为何如此生猛?事实上,Uber远远不是一个打车软件那么简单。

  Uber的核心竞争力

  Uber的核心竞争力是利用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满足用户“实时、低廉、舒适”三大需求。以效率为导向,Uber内部设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便是ETA(用车到达时间),要求Uber每落地一个城市,乘客等待的时间应不断缩短,直至能控制在5分钟甚至3分钟以内。公司创始人深信,要实现“人人随处可用像自来水一样可靠的交通”,就必须不断降低价格。

  Uber之所以能在前端发挥效力,其背后强大的技术团队功不可没。与国内竞争对手多半靠运营驱动不同,Uber实际上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驱动的硅谷公司。难怪有人说,Uber的本质是高度自动化的供需匹配中心,“数据和算法才是Uber的司机”。

  创意营销

  除了以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核心优势,让Uber声名鹊起的还有它的营销方式。Uber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社会化营销方式,不断创新营销手段。

  在传播链条中,和滴滴打车等本土公司重视人海战术的地推不同,Uber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激活精英群体,让他们成为Uber的拥趸,并自发传播到白领阶层,再利用白领的影响力扩散到他们的社交圈,进而引发口碑传播。

  “大平台+小组织”模式

  Uber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了57个国家,300多个城市。支撑其全球化扩张的背后,是被外界所称道的“大平台+小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与新型军事作战形态如出一辙,被认为代表了当前互联网的最高组织形态。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便对此进行了实践。只派出由几个人组成的特种部队到前方,跟踪敌人行动,然后发回指令,最后通过后端强悍的大平台完成任务。Uber以总部透明化、共享的数据平台为基础,通过严格的招聘规则,派遣精干的三人小组到各大城市,并给予其充分的授权,来实现其全球化战略。

  共享经济的魅力

  如果仅仅把Uber看作一种更好的打车软件,显然很难理解为什么它的估值能够创下新的世界纪录。如今更多的人将其归因于共享经济的魅力。在Uber模式出现前,全世界有超过十亿辆汽车上路行驶,但这些车辆有大约96%的时间是闲置的状态。Uber共享经济模式正是利用了闲置的私家车资源、闲散的劳动力时间,以低成本的连接方式重构供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岂止于打车

  沿着共享的路径,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集聚足够人气后,Uber开始尝试将这种模式复制延伸到打车以外的领域。关于Uber的未来,一位分析师的评论鞭辟入里:

  “如果你把Uber只当成替代现有出租车的公司,它其实不大;如果你意识到Uber可以把你的孩子送到学校,带你去约会喝完酒后再送你回家,给你送一些日常用品上门,它就大一些;如果你不再自己买车,完全用Uber,它就更大了;如果你把Uber看成一个超级联网计算机,每天在全世界运送上亿的人和货物,连接一切,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Uber(Uber Technologies,Inc )中文译作优步,是一家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辍学生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和好友加雷特·坎普创立。因旗下同名打车APP而名声大噪。Uber目 ……
阅读更多【Uber】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