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马云自己也不理解为何国际国内BAM不能知道如何做事,就算现在的马云也未必知道,下面笔者来做一透视。
马云所说的做事,实际上是一种经验,从国内来讲,一般指直接的经验,比如,某人担任过某行业的总经理,那么,同行别的企业就可以顺便挖过去复制管理方法,那么,该总经理就知道逐一进行了。由于MBA毕业并没有这种直接的经验,当然没办法知道从哪儿做起。
所以,马云认为,职业经理人就像一架飞机的引擎,结果用在拖拉机上,最终还是飞不起来。虽然社会上认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能算人才,否则,即使有通天的本领,没有一纸文凭或职称,也不能称其为人才。
很明显,马云的做法并不是一定要逆向思维,而是做事做不来的MBA们,必须被开除,否则,阿里巴巴会完蛋了。应该讲,马云这种务实的做法是对当下国内重视学历、轻视能力的主流趋势的一种鞭挞。好在国内这些年来已经改变了,现在留学归来的在国内找工作比较困难,因为没有国内实际经验。
所以,马云认为适用的才是人才,金庸给马云办公室有一幅题字:“善用人才为大领袖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所以,马云认为,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成绩的就是人才,否则顶着再多的MBA、EMBA、博士、博导等等,都不是人才。
实际上,马云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些顶着众多桂冠的人才,实际上即没有直接对口的经验,也没有对口研究经验,高校里面是笼统学习而非征对某个行业而学习。如果分开单学,那么就会比较好些,就变成高职、高专了,这样的人才只有对口,反而比MBA们、职业经理人们更加有效。
善于用人会用人的确是企业家的关键,尤其是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家,自己不可能各行各业都有经历,也没有研究自己投资多个行业的专业研究经历,所以,多元化投资往往失败就败在这里。所以,企业家需要找对口的从业者或者专业研究者,才不会导致失败。
但是,现在的社会产能过剩行业成为大多数,这些拥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已经不能突围了,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研究专家。所以,研究突围方面不是他们的强项,他们的强项是把过去的经验复制、拷贝过来,由于重复竞争者太多,变成拷贝过来的东西竞争激烈了。
所以,直接经验并不能挽救陷入困境的企业了,只有对口研究并且是综合性研究专才,才能研究出突围困境的战略,给企业有效突围、有效创新、有效提升品牌竞争力、有效提升利润率等等。
一个好的对口研究专才,是能够知道企业真相后,最先托起最短最烂的地方,也是最先托起最急需改造的地方,他知道轻重缓急,知道发展治理步骤。当然,也知道通过如何治理,经济效益能够迅速飙升。
实际上,西方经济学教授都说企业家不是商学院能够培养得出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出企业家呢,一是来自大量失败的实践,二是来自大量的对口跟踪研究。除此没有他法。
问题是,直接经验的企业家也面临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难以适应进一步的发展了,比如,过去的中国经济环境是可以通过送红包、人脉关系、回扣等方法畸形发展起来的。现在,国内各行各业告别过去的野蛮发展模式,而是凭真刀真枪发展。如果企业家适应不了就麻烦出现了。
另外,中国过去30年是粗放型发展、竞争对手不太多,现在是精细型发展、竞争对手多如牛毛,生意难做,只有通过创新、提升技术含量、营销扩大和升级,才能提升企业发展空间。但是,中国很多企业家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凭着过去打江山的老本、口碑、销售渠道、品牌来应付当下的过度竞争,但是很累。发展出现了瓶颈,有的走下坡路,有的见顶回落,销售额同比上升、利润额同比下降。
企业家用过去的老一套办法不使用现在的环境了,用了职业经理人无效,再用咨询公司合伙人仍然无效,如李宁公司就是如此。为什么咨询公司合伙人加盟救不了李宁公司?笔者认为,咨询公司合伙人并非是服装、运动鞋的专业研究战略专家,如果仅仅发布行业数据,恐怕是没办法治理企业的,等待企业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等死,另一条是等待自我突破。但是,自我突破并不容易,很多专家自我都难以突破,多少年就是研究他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跨行就是一个外行了。
行文至此,我们发现,MBA们只是笼统的学习案例,而案例也是过时的企业,并不保证能够取得有效。马云因为95%MBA不会从哪里开始进行,所以,变成人才失效。
实际上,这些MBA大多没有直接经验也没有间接研究经验。这才是真正的MBA教育,所以,中国纵多企业就败在真正盲干方面。马云虽然早期开除了95%的MBA,但是,至今依然不知道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更不知道产品过剩时代,具有实际经验的人才都不能创新成功,只有对口研究专才才能让创新成功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供全国企业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