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assim N. Taleb,Daniel G. Goldstein,
Mark W. Spitznagel
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不是传统风险管理教科书中所描述的模样了。对于金融危机,任何一个预测模型都没能预言它的破坏力,而强劲的后续冲击也让那些口若悬河的主流经济学家与商业学者们瞠目结舌。然而,众所周知,危机依然在恶化,就是由于银行体系所谓的“风险管理模型”:这套模式非但没有限制风险扩散,反而将银行暴露于风险之中,使得全球经济体系堕入了前所未有的脆弱状态。
对于几乎无法预测也不太可能发生,但影响性极大的事件,经济学领域称之为“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events)。借力于全球化与网络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交织着纵横交错的关系和互相依存的因素。这种复杂性不仅增加了“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比率,同时也使人们对普通事件的预测变得益发困难。我们唯一能预测的是,任何忽略“黑天鹅事件”的企业和机构,终将走向失败。
与其胆战心惊地妄图预测此类事件,不如让自身变得强大来应对危机。因此,风险管理应该是我们面对不可掌握之力的一面盾牌,它能帮助企业减少受伤害的程度。而高管层首先要改变风险管理的思路,千万别犯下面的错误——
坚信预测极端事件可以管控风险
这一点可以说是我们犯下的最大失误,一方面,人们对“黑天鹅事件”的预测成功率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在一系列对极端假设的关注中,人们忽略了其他的任何可能性,使得自身在危险面前不堪一击。
显然,当无法左右未来时,评估极端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要相对简单一些。以能源公司为例,纠结于预测核工厂可能会发生的危险事件,不如关注危机后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企业应该关心的是“相对受害指数”,即较之于竞争对手,外部环境变动对自身的冲击力大小。某一个出乎意料的微小的供求量变动,会对公司造成极大的伤害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至少可以在惶恐中摸清,当订单巨幅下滑或者库存大量剩余时,企业的承受能力会有多不乐观。
有趣的是,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对“黑天鹅事件”的承受与消化能力似乎更胜一筹。没有人会去计算某个事件的发生概率,我们只担心出了状况自己能否处理。请问,有谁会在买房之后计算房险的成本吗?不,人们总是欣然接受各种生活保险——医疗健康保险、车险、房屋险,因为决策过程已包含了对保险成本的考虑。举一反三,风控这项“保险”不该成为商业活动可有可无的“备胎”,经营企业要懂得未雨绸缪,为风险上一份“保险”,防患于未然。
风险管理靠经验制胜
把“事后诸葛亮”当成先见之明,这是风险管理人的弊病。然而,研究表明,以往的案例并不能透视出未来的潜在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9·11”恐怖袭击并不存在什么历史继承性,重大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价格波动亦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末期,股票市场的单日最大跌幅也不过在10%左右;而在1987年10月19日那一天,跌幅竟高达23%。历史愚弄了所有人。
风险管理人,特别是在金融服务行业,最常套用的借口就是“史无前例”,似乎只要他们愿意,就能为任何事件找出一个先例,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预测未来。但是,“黑天鹅事件”绝无先例可循。何况,今时不同彼日,世界已不复旧貌,很多政策过去起不到什么作用,今日却能掀起轩然大波。
人们很少考虑到经济变量的内在无序性,现实却是,社会经济学的随机性远不像你在统计学课本里看到的那样结构明朗、条缕清晰,这里信奉的是“赢者全赢”(winner-take-all):全球上市公司中,比例不到0.25%的几家企业执掌着近半数的市场资本;出版印刷领域,比例不到0.2%的部分图书完成了销售额的一半业绩;制药行业,比例不到0.1%的几种药物创造出过半的行业利润——而发生率还不到0.1%的潜在风险就有可能吞噬掉你过半资产,“输者全输”。
因此,“典型失败/成功案例”纯属子虚乌有。预测风险难在衡量后果,在复杂的经济体系中,从来没有标杆式的“典型影响”可供参考。仍以医药行业为例:一旦有新药出售,销售额便很难预测,有时甚至会出现预计值低于实际销售额22倍的误差!
“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