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听起来还是有些“玄”,但细一琢磨,大师的这番话其实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因为大凡期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都能感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今全球的发展面临严重可持续性危机,当代工商业主导的经济社会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都在不断增大。而生态系统能否继续支撑这样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的政府已经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政策的核心。然而,在此道路上同行的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却仍然在巨大的挑战和各种问题面前举步维艰。
而我个人相信,当前社会中可以承担可持续发展重任的组织非中国企业莫属。为攻克艰难险阻、实现创新型组织,中国企业将要从过去侧重业务和业绩的发展,转而注重组织团队能力的建设。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以团队成员协同创新能力为根本的管理方法、领导力风格和组织文化功底是可持续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基础建设任务。
我想,和我有共同想法的人并不是少数,彼得·圣吉先生两次访华都引来了不少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前来交流。而大师告诉我们,企业要想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复杂,建设“学习型组织”,即持续开发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其中“共同愿景、跨界合作和系统思考”是完成这场“必要的革命”的必由之路。
大师的话或许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想跨界合作,一定要先达成彼此的共同愿景,而我们如何才能达成“共同愿景”呢?
就在彼得·圣吉来华和中国企业家们座谈的时候,我却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师喜欢交流,于是在发表演讲前想请若干位中国企业家先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的企业家们表现得都比较踊跃,但他们发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起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场面我们并不陌生,当我们在和自己的同事、属下乃至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沟通时,又有谁会静下心来倾听对方内心的想法呢?
前不久,看到一篇小短文,描写了一个注视雪花飘落的盲人在会心地微笑,令我久久无法忘怀。盲人怎么能注视雪花呢?我确信是他听到而不是感觉到了雪花的飘落。他肯定听到了落雪的静默。他倾听,因为他的内心是沉静的。
人们习惯于世界的嘈杂和混乱, 能安静下来是多么的不易,但内心的安静却能让我们回归自我,让我们有机会探索内心,抛开固执之见,学会更深入地感受身边的一切。
尼采说过,我们最重大的经验即是我们最静默的时刻。的确,只有在静默中,我们才能倾听。如同那个注视着雪花飘落、并向自己发出会心微笑的盲人, 我们在静默时刻才能学会倾听更多。
耐人寻味的是,在英文的拼写中,静默(Silent)和倾听(Listen)有着相同的字母, 但排序不同。这使我又想起了我们“神奇”的汉字,在繁写“汉字”中,聆听的“听”是这样写的——“”——用“耳”、用“心”、用“目”;而现在的简化字,“听”是一个“口”加一个“斤”,好似一斤的大嘴在“狂说”不止……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建立共同愿景是强化组织凝聚力的基石,也是企业通过跨界合作步入新利润区域的基础,但要想建立共同愿景,就要求大家真正学会相互“聆听”,而不是一味地彼此“诉说”。
具体来说,这就要求在集体思考层面开发聆听、对话、共识和形成共同愿景的能力;进而在行动层面完善管理体系和规则;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物质层面的团队功能与业绩的提升。而最终结果会上升为团队精神层面的新的价值、文化、心智模式和人天感悟。这一团队智慧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不正是“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大学》之道吗?
于是反过来,我们可以在《第五项修炼》增订版里看到彼得·圣吉先生对我们的忠告:“理解领导力变革的第一步,就是领悟到我们的领导力必须通过修炼,通过我们大家都参与的修炼,才能实现。大多数修炼传统都聚焦在个人身上,而建设真正的学习型文化所要求的修炼,除了个人方面以外,还必须依靠团队,即依靠集体智慧也同时生发集体智慧的、真正的共同思考和共同行动,必须在工作团队中培育。同样,建立共同愿景的能力也不是个人的技能,它要求大家先真正学会相互聆听。”我想,用这个“”字也许更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