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搜索》中频繁闪现的搜索引擎,人肉搜索可以是最普通、最微小的一个动作,你可能也做过:在某个无聊的晚上,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自己的名字,找找同名同姓之人;在职场社交网站扒一扒单位薪资待遇、人事情况;在人人网、开心网打听久未联系的同学或前任;在问问、知乎、天涯上发帖求最好的旅游路线;潜在猫扑、水木里跟帖起哄,爆料点评范跑跑、郭美美……
人肉搜索可以是网络通缉令,也可以是网络求助帖,凡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提问,其他网民利用人工参与来挖掘、提炼、汇总、提交、反馈答案的行为,都可以算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可以是私人化的小圈子事件,也可能是区域化、社会化的集体事件,但其所有的发生源、话题制造者和幕后推手,都是以人为中心。
那么,人肉搜索从网络生态到社会议题再到商业契机的发展路径如何?对青年人来说,他们如何看待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又如何为人肉搜索对象支招呢?
腾讯搜搜(www.soso.com)作为中国青年网民最喜爱的搜索引擎之一,长期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本次腾讯搜搜与零点E动 营销 共同打造的“搜搜更懂你,在壁橱社区讨论时下最IN话题”年度活动中(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通过每月发现年轻人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壁橱社区(www.51bichu.com)开展针对热点话题的青年人交流、讨论、投票和分享活动,洞察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消费行为等趋势变化。
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
针对今年上半年互联网上发生的12组典型人肉搜索事件: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干爹和小短裙事件、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和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等,壁橱社区和腾讯搜搜数据研究中心发现,总体来说,青年男性(80后、90后)对人肉搜索的关注程度高于 女性 (57.2%、42.8%);其中,男性对见义勇为和道德争议性话题(如干爹、小短裙事件)的搜索兴趣更浓。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的人肉搜索关键词中,公众搜索和讨论正向积极事件(68.3%)的比例高于负面事件(31.8%)。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托举哥周冲三个事件为代表,6月有近12万青年网友在不断关注与热议。不过,90后对娱乐八卦、道德规范层面备受争议的话题关注度高于80后。
人肉搜索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历史,经过了潜伏和萌芽的初期阶段,期间主要是个别社区 论坛 和少数网民,通过BBS针对一些文化娱乐、音乐电影主题开展讨论,但信息搜索仍以网络数据为主,人际传递为辅;随着网民网络舆论群体行为的不断参与和公民话语权觉醒,人肉搜索在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推动下空前爆发,甚至出现万人追缉、全民追踪的态势。期间,方舟子的《新语丝》电子杂志在学术圈小范围开展的学术打假已经具备人肉搜索雏形,但并未在社会公众范围有更大的影响。直至2005年前后,“虐猫事件”、“铜须门”、“姜岩死亡博客”、“真假华南虎”、“地震辽宁女”等极具社会争议、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接二连三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传统主流媒体相继参与进来,甚至司法部门也介入进来。从此,人肉搜索成为中国互联网生态中最为特别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积极方面,它发出正义的号令,为弱小鸣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让普通人把握话语权的麦克风,扩展了公众知情权,促进了社会参与式民主的发展,维护公共道德。
然而,人肉搜索也有着魔鬼的一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当被搜索对象的生活社交圈子、联系方式等各种隐私被赤裸裸暴露在网民面前,或被恶搞围攻,或被现实骚扰,公民的隐私权、人身自由、生活质量和心理都受到严重伤害。这些在正义的旗帜下偏离方向的激进、盲从和无理的群体行为,将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划上等号。还远不止这些,网络信息的繁杂难辨也让人肉搜索有可能沦为不良动机和某些圈套的帮凶,既愚弄大众,又给当事人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网民和媒体对待人肉搜索的态度愈发理性,不再盲从跟随和起哄,更多网民开始谨慎对待,而传统媒体更不轻易跟进。
人肉搜索带来新的 商业模式
人肉搜索,以人为中心,一方呼吁,八方响应。人肉搜索的扩散机制和特征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商业模式与营销手段。
首先,从人肉搜索技术层面衍生出来的有偿“人肉搜索引擎”与“人肉搜索平台”,正逐渐成为新的市场机会。通过搭建人肉搜索平台、开发人肉搜索引擎、用户付费获取信息的形式创造利润。例如,社会化求职招聘网站,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提供更多关于雇主和招聘对象的信息;运作较成熟的猫扑人肉搜索板块,以Mp虚拟币作为悬赏金或真实货币作为酬金,搜集信息线索。国外也有一些类似的实行交费注册、有偿信息提供的内幕网、交换网。
其次,个人利用社会化网络进行人肉推销模式,也成为中小网商与个人的生财之道。“淘客推广”、“导购”模式在电商平台、微博平台为产品、服务做宣传正在流行:“淘客”通过微博、论坛发帖回帖中植入代码,一旦消费者浏览他们推荐的信息并点击购买,商家向“淘客”支付佣金。有消息提到,“淘客”抽取佣金比例一般在3%左右。
最后,企业和个人植入、制造或借势人肉搜索事件进行营销。相比传统的营销宣传,一些营销机构或品牌开始利用人肉方式,进行病毒式传播。通过策划好桥段并控制发展方向,进行线索预埋,制造人肉搜索过程借势传播。目前常有的两个手法是:其一,企业将自己的品牌隐形植入人肉搜索过程,在人肉搜索大军的挖掘中逐渐呈现相关的品牌信息与品牌形象;其二,企业直接参与制作网民感兴趣的网络热点事件,在话题讨论中,揭开产品或内容的面纱或者直接促使自己的品牌、产品被广泛讨论。比如早期的“红衣妹妹”、“贾君鹏”、“联想红本女”和“后舍男生”等事件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人肉营销的空间与潜力还有待发掘,但其中存在不少风险,尤其是植入、借势营销方式,都是通过网民群体效应间接达到推广作用。如果内容真实性、相关人员的隐私保护及 企业公关 应对等工作没有处理周全,极有可能引起网民质疑与反感并起而攻之,结果是得不偿失。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策划与执行务必谨慎,要遵循隐蔽性原则,注重保护隐私并规范操作,不可过度强加信息,不可打擦边球。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越来越还原真实和透明,只有真正值得信赖的产品与品牌,才能最终赢得网民的好感和信任。
如何应对人肉搜索
对于资深网民来说,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为的一种常态,利用网民群策群力,为自己支招,可以搜集更多“人肉嫌犯”的信息
壁橱社区青年网友表示,他们最经常使用的是:使用搜索引擎(73.8%)和到搜索对象的社会化网络中查找(69.1%),而对于使用地图搜索定位(19%)、需要查找目标对象ID、邮箱、IP(23.8%%),青年网友表示,自己用得少,关键是技术无法实现。
有人肉搜索就有反人肉搜索。当我们成为被搜索对象,该如何见招拆招?壁橱社区的青年网友总结,避免自己的网上痕迹被人轻易找到或破解是反人肉搜索的核心。在具体操作方面,建议网友在撰写和发布个人信息、管理日常账户时要注意如下“五个不”:不随便填写,不轻易公布,不用一个名称通行天下,不止一个密码,不用关联性强的昵称(如跟自己的工作、职业、单位、姓名有强关系,容易被人联系到的名字)。
当然,壁橱社区网友提到最多还是—“身正不怕影子斜,遇到人肉搜索淡定冷处理”,规范自己在网上、现实生活中的言行,负面的人肉搜索自然远离自己;如果做好事或者正常沟通发现自己被人肉搜索了,也不必过分担心和参与其中。没有话题点,网民的关注度自然无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