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对“企”的经营
正所谓企者,人去则止也。这里的人包含了两类人:一类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员工;一类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客户。是员工至上,还是客户至上?尽管“客户就是上帝”的说法充斥着市场,然而在真正的经营过程中却不免左右摇摆。作为个人,我更倾向于员工至上的说法。至于“顾客就是上帝”,只不过是说给客户听的。平心而论,在日常的消费中,有多少消费者在体验到的服务中感受到了自己就是上帝?偶尔体验到一次上帝般的服务,也未曾深入的想过。其实,提供上帝般的服务背后,一定是员工至上的经营准则在支撑。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员工第一,客户第二;只有员工满意了、开心了,才能让客户满意、开心。某保险公司工会在《致全省系统员工的倡议书》中也有曾提到:“要服务好客户,首先要服务号一线,要让客户满意,必须让冲锋在前的员工感到公司有家一样的贴切和如意。”这句话本并没有错,然而这份文件的题目却发人深思:究竟哪些人员才算是“系统员工”?仅仅是与公司签有合同的员工,还是也包含签有外包合同、代理合同、甚至是无合同的员工呢?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家保险公司至少在经营上已经有了“员工至上”的意识,尽管这份倡议书仅仅是来自于工会,且仅仅是一份倡议书。在 零售 业,沃尔玛创造了“顾客就是上帝”。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也仅仅看到了沃尔玛对众服务的一面,却忽视了沃尔玛内部对员工的尊重。沃尔玛在经营中强调“顾客就是上帝”,但更加强调“尊重每一位员工”。“我们的员工与众不同”,在沃尔玛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更是沃尔玛成功的真正原因所在。也正是对于员工的尊重,让员工引以自豪,并得到激励,从而“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才得以贯彻落实。
理解对“业”的经营
大板谓之业。然而这并不等同于,只要版图做的够大就成就了伟业。企业所要经营的业务范围、业务目标首先都要以战略的形式制定出来。一个缺少清晰战略定位的企业,就像没有舵的船一样。对于一个战略缺失的企业而言,更是宛如一只无头的苍蝇,在市场中乱窜,不但让消费者感到迷惑,即便是对于自己的员工来说,也会倍感迷茫。对于尚未成熟的企业而言,做大似乎是一个很好的目标;然而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又该如何再做大呢?对于“业”的经营,是先做“强”,还是先做“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要先做“强”,而不是“大”。汉语里有个词叫做“强大”,而不“大强”。做强了,大师顺其自然的事儿;做大了、却不够强,犹如根基不牢的大厦,一夜可倾。在这方面,三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此外,郑州红高粱也是个不错的例子。倘若见过红高粱当年的招牌,那么无疑会发现红高粱的标识与麦当劳颇为相似。没错,红高粱的老板当年提出:哪里有麦当劳,哪里就有红高粱。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进进出出、几番创业,麦当劳倒是开遍了全球,而他的红高粱却一直未能打出河南,更谈不上达成夙愿。如果当年不是一味地追求做大,而是踏踏实实做强,恐怕就不是今天的局面了。如果不了解这家红高粱,那么不妨在来看下当年红极一时的亚细亚。研究人员中对于亚细亚的瞬间倒闭说法不一,或是团队管理、或是资金链。然而据知情人透露,亚细亚当年的团队管理者极为年轻化,以至于当年去外省收购当地一家超市时,派去的不过20岁左右的几个小姑娘。乍听起来总会给人一种“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感觉,然而当时的亚细亚管理团队背后却有着不少“高人”在出谋划策,否则也不会一时间,声名鹊起。
至于资金链条的问题,由于一直在寻求扩展,一时难以梳理,加上当时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也是难免的事。但对于一个生意火爆,拥有全国各地的经营网点的亚细亚,资金问题不足以导致其倒闭。个人认为,其吃亏还是吃到了不够“强”上。民间有一说法: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亚细亚而言,只顾的打铁,却疏忽了加强自身锻炼。对“业”的经营,首先在“强”,而不在“大”。 正所谓,人去则止也。对于企业的经营,首先在于对于人的经营。大板谓之业。成就大业,首先要把板子做硬朗了。什么是经营企业?就是对人的经营,对业的经营;而关键在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