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提到了商业底线,或者说“基本真理”(Basic Truth)。很简单:“如果客户不信任你,那么他们最终将不再和你做生意。”史密斯与高盛公司戏剧性地告别,再次将“信任”置于商界领袖以及品牌的聚焦点。
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件事发生的大致背景以及其中的微妙之处。我一直追踪关注消费者态度,他们对企业有两种信任,一种是对机构的信任,另一种是对机构商业交易活动的信任。两种信任都对组织品牌产生影响,但品牌 营销 者只能掌控管理其中一种信任。
机构信任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性趋势,它更多的不是关于机构本身,而是涉及人们对自身的感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机构信任度便不断降低,由于一致、严格管制的社会规范受到个性、自主性、多样性和自我决定权的强烈冲击。人们较少和大机构打交道,因为他们不再相信这些机构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这些机构的价值观曾经符合人们的价值观,但现在已经不符合了。
美国第40届总统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经常说:“问题在于政府。”(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但是,他的这番言论之所以能让社会大众产生共鸣,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大机构和自己的关联性已经不大了—不仅仅是政府,而是所有的大机构。
对于这种机构信任度的降低,品牌没有什么对策。现在品牌能做的就是和人们保持一致的社会态度,以便和人们站在一条线上。缺乏信任的关键是不相信(Mistrust)。它并不是根植于机构欺骗或不真诚的行为,而是来自于一种担忧,对机构在人们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担忧—即使是针对那些能够诚实、有效经营的企业。
另一方面,交易信任涉及的是恰当的交易,这恰恰是品牌能够控制的。这一点对于品牌取得成功很关键。一旦品牌违背了交易信任规则,人们会认为自己受到侵犯,之后便会产生“交易不信任”(Distrust),这种态度比之前的“机构不相信”(Mistrust)更强烈。
“交易不信任”也可以在“机构不相信”中找到依据,但对于能够很好管理品牌的企业而言,它们仍能培育并保持品牌与客户之间的关联性。尽管消费者不相信机构,但是只要品牌经营得当,仍然能有很好的交易信任度。因此,史密斯不是为银行机构拉响警钟,而是为高盛公司和客户的交易信任拉响警钟。史密斯指出,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为品牌信任度采取防护措施,即提升透明度。
史密斯声称,在高盛公司要做到三点才能成为该公司的领导,而要做到每一点都必须让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不符合客户最佳利益的协议。不管细节是否真实,它隐含的信息是:不透明的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因此,唯一能确保企业真诚度,让交易符合客户、公司共同利益的就是完全透明。
如今,如果一家企业或品牌在交易信任上犯错,那么所有的借口都只是借口。对此,企业或品牌一定要谨记在心。企业可以加大力度尝试,邀请客户走进公司内部,真正关注客户心中想要什么样的品牌。向客户授权可以成为品牌发展的支撑力,重视“机构不相信”和“交易不信任”,才能确保品牌有较高的客户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