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在现代的组织中,活跃着一批非营利组织,他们从很多方面去帮助他人、改善社会。在所有的组织中,是一个靓丽的风景。我在《德鲁克谈 企业管理 》一书中写了一节文字,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应该向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学习。

    德鲁克提到,他说很多人都不知道,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其实已经达到了他的标准,尤其是在美国。在美国,总共有110万个以上的非营利机构,而这些机构竟然可以很好地盈利,你相信吗?

    有人说,非营利机构不是不谈管理吗?非营利机构不是不用管理吗?刚好相反。德鲁克大概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领域里进行研究,他没有想到,非营利机构居然能够表现得比企业还好。非营利机构具有良好的管理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非营利机构的目标明确。为什么非营利机构的目标明确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每一个非营利机构都有自己的使命,而非营利机构把它们的使命转换成了明确的目标,因此,非营利机构的目标非常清晰,也非常具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样,非营利机构的经营就具有了无比的力量。组织目标明确,这是非营利机构能够成功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非营利机构的人都积极、热情。为什么非营利机构的人积极、热情?在一般的组织里,员工是拿薪水的,可是在许多的非营利机构中,很多人是不拿薪水的,都是义工。这些人愿意投入,是他们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是对承担的任务,或者说,对肩负的使命有一种强烈的内在的动机。这种动机不是谁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发自他们的内心的,这样的动力就使得非营利机构的人都积极而热情。

    在企业里,如果某个月把一个人的薪水调高了一点,这个人在工作上就会很来劲了,就会很热情,可是过了一个月以后,可能他就会忘掉了,就会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在非营利机构里不会发生这种事情。虽然没有薪水,但是职员们积极、热情,而且持续很久。

    第三个特点,董事会发挥了良好的功能。在企业里面,董事会基本上是形式多于实质。意思是说,它们绝大部分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理由是什么?董事会的成员们只是开开会,了解一下企业未来的方向罢了,大致如此。他们从来就没有思考过一些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够让企业运营得更好、更顺畅、更有效率,而这些都是非常严肃的课题。

    现在的企业开始向谁学习呢?向非营利机构里面的独立董事学习。什么是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是企业从外部聘请来的专业人士,他们必须在可以投入的时间内,使非营利机构变得更好。独立董事在非营利机构里产生了一股力量,使非营利机构运营得越来越好,使非营利机构的资源能够有很好的 绩效 表现。为什么企业开始向非营利机构学习呢?因为企业的经营者觉得奇怪,非营利机构怎么可以做得这么好呢?事实上,就是因为非营利机构已经把管理作为整个组织的运作机制,这种运作机制使得非营利机构成为了一套系统。

    什么是“系统”?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系统是一种生产力,系统代表着知识。也就是说,通过管理,知识能够变得系统化。系统化就会产生生产力,就能够提高个人的生产力、总体的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看到系统发挥的功能。管理在非营利机构中竟然能够产生这样的效益,这是企业界无法理解的,甚至于觉得是很奇妙的。但是事实上,现在美国的绝大多数的企业回过头来向非营利机构学习,主要是因为非营利机构管理得很好。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