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每一个员工都有经营指标。
建立总厂、各生产厂、车间班组为主体的三级内部市场体系,各主体设立核算点,对相互间的经济业务通过总厂财务部按照内部市场价格进行结算。年初,以责任书的形式将总厂各项指标下达分解到生产厂、部室,同时指导各生产厂、部室将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及个人,将市场压力传递到各单位、各班组乃至各员工。
第二,第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
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提倡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单位和个人在岗位需求上都有双向选择的权利,生产厂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每位职工一月生产多少产品,能得多少报酬均可计算出来,以此,最大限度地将生产经营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第三,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价格。
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内部市场价格体系。生产厂和车间设立专人,对工资单价、材料单价、能源单价、修理费定额、内部租赁单价等项目及各类工作量进行测量、汇总,特别要重视建立产品价格体系,形成内部各项产品、劳务的结算价格,制定覆盖三级市场体系的内部市场价格目录,使价格无处不在,市场无处不在。
第四,员工每一天都知道经营效果。
三级市场要及时清、及时结,一级市场由总厂财务部负责核算,对各生产厂生产经营情况,要做到月清月结。二级市场由各分厂、部室负责其经济业务的核算,二级核算到班组,做到日清日结。三级市场由各班级负责核算,核算到岗位或个人,抓好事前控制,强化事中管理,严格事后考核。使过去的“花了算”变成为“算了花”,增强职工当家理财的意识。
第五,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和约束。
制定保障制度,确保内部市场规范运行,建立以主管单位为负责人的仲裁委员会,负责责任追究和损失赔偿,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建立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其中需要采取四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一是行政手段,以正式文件下发对各单位的结算管理办法,严格各项结算程序和制度;二是价格手段,明确规定各类结算必须以既定价格为基础,并时刻掌握运行情况,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三是分配手段,规定各单位月底结算工资总额,用工资总额进行调节,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经济分配合理;四是仲裁手段,成立经济仲裁委员会,各单位之间发生经济纠纷,不能协商解决是地,由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
第六,每一件事都讲求投入产出。
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狠抓成本控制,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成本费用相对不变,对各单位超支就要减少收入,节约则增加收入。如材料费用支出减少,工资就会增加,加强“成本就是工资,工资就是成本”的意识,形成“人人为成本而算,人人为效益而干”的局面。
第七,每一个主体都有活力和效益。
强化以班组为市场的三级市场管理,加强班组长在内部市场化运作中的主体地位,各班组长计算成本亏盈情况,对完不成的进行原因分析,根据责任大小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人头,使员工对成本核算有深刻的认识,做到由以前的“上班领工资”变为“上班挣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