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人们问他对“管理”的看法,他答:“管理没有捷径。”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陈鸿桥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研究,深感中国企业科学管理基因的普遍缺失,在他所著的《16节科学管理课》中,也将答案指向了类似的起点。陈鸿桥对中国企业的建议是:从“泰罗制”学起,补100年前的科学管理课。《创业邦》杂志近日就此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并将从2009年8月号开始连续选摘书中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近些年来,中国涌现出了大批新创企业,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而像华为、海尔、联想等老一批企业,则开始走上国际舞台参与竞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几乎每年都会有某些看似宏伟的企业大厦瞬间轰然崩塌。为何“农民帝国”式的轮回仍在重演?为何相似的错误会一犯再犯?为何企业经营环节常常会犯最简单、最常识的错误?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实地走访过中国上千家民营企业,组织撰写了数百篇企业案例,学习 了上万名企业高管。我深深感到,中国变革 开放30来年最需要吸取的教训,就是长期缺乏科学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的普及教育和广泛应用,缺乏能反映科学精神、方法的全民职业素质系统性训练。我认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应该学习100年前的“泰罗制”,补上缺失的科学管理课,把科学引入管理、行政等各个领域,惟如此方能基业长青。
浮躁的“娃娃”
中国企业基本都是在近30年里发展起来的,即便是普遍被认为已取得成功的企业,如果放到整个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看,仍处于“娃娃阶段”。我们远远没有到可以沾沾自喜,宣称能培养出一批企业“教父”的时候。如果没有经历过世界上其他企业发展的历程,没有经历过非常严格的科学管理训练,并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
我们可以不断看到,有些企业发展得很快,规模迅速扩大,在某个阶段里表现似乎非常耀眼。但最后出问题的概率也非常高,从早年的三株到近年的德隆、顺驰等失败案例,莫不如此。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可以让虚空的企业大厦迅速坍塌,这说明至少“地基”没打牢,所以才会有地动山摇的毁灭性后果。
科学管理就好比是建立企业大厦的“地基”,跟英语里的“ABC”、汉字的“点、横、竖”一样,是最基础的。不管企业在短时间内做到多大规模,都不能忘记支撑大厦最核心的构架是“地基”,它牢不牢靠决定着大厦的安危,“地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最管用的要件。如果没有打好“地基”,不练好基本功,失败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科学管理说起来并不复杂,核心词汇包括精细、标准、流程、规范、数量、过程控制、积累等。但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的基本要素,似乎很简单、枯燥,却往往最容易被漠视,这也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我认为,忽视基本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整个社会风气太浮躁,中国市场上的机会也确实太多了。不可否认,有很多企业因为抓住了机遇,有胆量和魄力,就可能短时间内做得很大,这种现象甚至在今后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存在。但是我们要清楚,这是中国特殊市场环境下的特例,不可能长时间持续。
我们常常相信奇迹,不相信常识;相信复杂,不相信简单。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也喜欢关注奇迹的发生,关注玄妙的东西,比如热衷学习《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草船借箭”,《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这些确实是智慧的一种体现,但都是特例,无法被所有人复制。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这没有问题,但如果用反科学的思维去解读传统文化当中的管理思想,如果把特例当成普遍现象,就会产生误导。
如果总结企业成败,不难发现,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我们针对国内最早的一家担保公司担保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该公司15年前担保的企业消亡率已达到65%,10年前担保的企业消亡率达到30%。企业消亡最主要原因首推在精细化、标准化、过程控制等方面管理基本功的缺失。必须要让科学管理成为企业的基本文化,成为现代工商文明的基石,渗入到每个员工的骨血里。德鲁克说道“每个普通公民都是管理者”。
科学管理不会过时
现在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时髦概念层出不穷,市面上各种管理书籍也鱼龙混杂,什么狼道、獒道、佛道、易道、竞道、医道、商道,甚至于犬道的一大堆。很多人都认为,科学管理已经过时了,如果现在还要去学,心理上会有很大落差。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商业媒体上,各类企业的传奇成功故事仍是内容的核心,没有更多关注企业真正需要的管理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遍浮躁的心态。
科学管理涉及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天,比我们所想象的应用范围宽广得多。科学管理力求精确、细致、高效,与差不多、想当然、拍脑袋、大概、蒙混、八股式习性和思维相排斥,与不求甚解、低效无序、空谈政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各类表现相对抗,是所有管理中的基础,是必须经历的阶段,不能简单跨越。可以说,科学管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普及、最紧要、最基础的管理原理,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管理学,成为每个普通公民的管理学。
事实上,以“泰罗制”为发端的科学管理是在西方100年前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转变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并且在过去100年中不断丰富。我们目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与“泰罗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诸多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原理并没有变。我们看看100年前泰罗是如何表述科学管理的:“在科学的管理之下,工厂的每个工作中的每一因素迟早都要成为准确的、精密的科学研究和认识的课题,以代替旧的‘我相信是这样’,‘我估计是这样’,每一个动作、每一件小事都应成为仔细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对象”。“建立一种用科学代替过去习惯的工作方式:在人们认为微不足道的环节和现有的习惯后面,找出更好的方案。管理人员与第一线工作人员的首要责任是把工作第一线长期积累的大量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概括为规律和守则”。不妨对比一下我们现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与泰罗的要求还有多么大的差距!还有多少功课要做!
中国企业一直很热衷向“世界500强”学习,但我们只看到这些大企业现在的成就,没有看到别人过去100年当中的科学管理素养的积淀。“世界500强”成就的源头正是通过科学管理精神的熏陶与各类科学管理工具的应用,造就了一代代适应科学管理要求的职业化人才。没有科学管理的革命和运动,就没有西方的现代工商文明。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商业经验传承与持续性的管理基础,大量创业者都是横空出世,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企业管理训练。而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从意识形态上就排斥科学管理,把它看作资本主义的剥削工具,没有看到它是现代化生产当中最重要的管理基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解决矛盾、达成和谐。
德鲁克说过,科学管理是一场精神革命。我们必须得从精神和心理层面彻底转换观念,真正接受科学管理,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它的好处。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领导者必须从根本上重视科学管理,把它当成企业管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可以从具体的项目入手,总结出一套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经验,最终变成内部的学习 体系,企业就可以在不断积累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