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谋略人师诸葛亮叱咤风云,血战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他创造的战例至今仍脍炙人口,从古到今,后人无不为其雄才大略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所折服。细想一下,诸葛亮其实大可不必“事必躬亲”,蜀国刘备属下可谓是人才云集,只不过是未能合理授权,才导致他积劳成疾,过早谢世,确实令人惋惜。所以,诸葛亮的“事必躬亲”确有可鉴,亦有可诫。
琐事的缠身导致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不能够被聚焦。而且,由于事必躬亲,新人难以成长,能人在得不到发挥的情况下不愿留下。结果要么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要么是干脆无人可用,最后不得不更加事必躬亲 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恶性循环就完美产生了。
在一个事必躬亲的领导手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反正不是决策者,没办法拍板,只能给出模棱两可的意见,最后的主意还是要领导拿;而领导者发现手下的意见水平怎么都这样低啊,看来必须自己身先士卒了!
LD公司是一家在国际上经营得非常成功的公司,这家公司的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各个核心市场都是数一数二的。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像OF等公司都如临大敌,但最后发现这家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实在不怎么样,也就基本上不放在眼里了。
作为与其合作的猎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家公司的领导者事必躬亲的风格的确有些过头了。
这家公司在中国内地的高管都是从香港过来的,他们的整体风格非常香港化。但是,作为消费品公司,在香港的运作模式和在内地的运作模式有很大区别。香港的渠道特点非常清晰和简单,属于典型的城市市场,实际上就是做几个重点客户,不超过5个客户就占了70%以上的销量。但是内地市场不同,渠道非常复杂,区域又大,单店产出和单人产出都无法和香港比较,因此不可避免需要一定的人海战术。如果说事必躬亲的模式在香港还可以勉强奏效,在大陆几乎就是找死了。
LD的总经理海伦是一个做事非常细致的人,她需要知道所有事情的细节。
每招聘一个职员级别的员工都必须要海伦来过目,临时工的编制增加都需要海伦来批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海伦几乎晕头转向,但下面的效率非常低。而且,管理层、尤其是内地的管理层非常不爽。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曾经给LD找一个重点客户经理,这个职位在组织架构中属于中层经理,向大区经理汇报,隔级向销售总监汇报。这个职位我们前后接触了不下50个人,最后推荐了5个人。但面试开始以后,才发现这几乎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进程!招聘经理要面试,人力资源总监也要面试;大区经理要面试,销售总监也要面试,最后海伦还要面试。
特别有趣的是,大家似乎都不表态,也不筛选,可能他们早习惯了不做决定。
有3个候选人由于无法忍受如此漫长的面试征程,决定退出,最后有两个候选人终于见到了海伦。据说,海伦的面试比所有人的都仔细,她的面试通常可以持续两个小时,但由于海伦特别繁忙,等待一个面试往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所以经常要协调完候选人的时间又协调她的时间,等一个面试就可以将大家的热情都耗荆
实际上,正常的面试流程完全不需要这么繁琐,人力资源部门只要有一个人参与面试,然后给出人选;大区经理作为直接上司面试后推荐给自己的上司销售总监,总共面试只要三个人就行。但是,由于海伦做事无比仔细,人力资源总监不敢不参与面试,销售总监又做不了决定,结果人为造成了过五关的漫长征途。而且,由于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是决策者,所以给出的意见都模棱两可,最后的决定还是要海伦做。这样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海伦发现别人的意见水平都挺低,自己必须身先士卒,导致她在事务上的问题里根本脱不开身。
经过整整6个月的折腾,这个职位终于定下了人眩
作为旁观者我清楚,这个职位前后空缺了接近4个月,往最少里说LD公司要损失超过五百万的生意额,他们的毛利率大约50%,他们等于扔了大约两百五十万的毛利并影响了不少于一百万的纯利!不知道LD算过这个账没有。
获胜的候选人杰夫上班了大约一年后,决定辞职。询问杰夫原因,杰夫是这么说的:他最不能接受LD的是效率问题连加一个促销员都需要向大区经理申请,大区经理再向总监申请。由于海伦抓问题都很细,手伸得也长,销售总监更没有什么策略可以定,只能管理这些更琐碎的事情,但是这样基层经理就一点权力也没有。很多好的想法提出来也白提,久了谁也不提了。杰夫最后说:这里只能当作一个中转站,干一天算一天,只要有海伦在,只要她这种用人方式不变,整个氛围就变不了。这种氛围下,每个人都很累,都在假装干活,但实际上惊人的浪费每日
都在发生。
事必躬亲至少有以下坏处:1,注意力落在小处,忽视了大处着眼。2,压抑了下属的成长,哪怕是朽木。3,阻碍了规范管理的进程,个性取代了流程。4,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滋生厌恶工作思想。
驭众,是一门高操的学问,并非人人能够掌握,甚至不懈的努力也未必能学得会,估且不考虑天分因素,关键是应该把行事方向往此转移,驭众能力差,没关系,身处其位,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亲为的冲动,也不必花太多功夫研究驭众之术,自然去做,驭众之能自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