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未知 《管理学家》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根据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确切地说,“无为而治”的内在涵义应该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所谓“无为”仅仅是现象和手段,其真实的目的在于达到“无不为”的理想“治世”,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为之。但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来诠释“无为而治”的涵义,它是组织中一种至高的管理艺术,在此种管理艺术的指导下,领导者通过合理授权,组织成员无论其职位的高低和职务的差异,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智慧,成员的自由和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成员的个人意愿能与组织的目标一致,从而达到一种既能实现成员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和谐状态。

    如今随着社会变革速度加快,造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现状。作为企业在变革的大环境里怎么管理呢?许多企业家、管理者和学者首先总是靠本能的感性,然后慢慢就从制度、流程、系统、模型、文化等不同形式的载体进行管理,但总觉得管理得越深入,出现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令人赞叹的典例,更进一步表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微妙之处。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那就应该倡导“无为”管理思想,将“无为”的智慧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与诸多的先进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领导者运用“无为”思想修身

    “无为”思想在管理上首先强调领导者的“修身”,使其具备人格力量。按照“道”的思想来提高领导者素质,即指领导者除了应具备各类或某类专业知识外,还得增加一门新的学问,对"道"的各种法则要有认识。因为,要真正实现以“无为”思想指导企业行为,就要求领导者无私心、无贪欲、忘我地利于他人。领导者不仅要有热爱他人,为社会谋福利和崇高心境,还要以自己的模范道德行为为表率。

    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通过“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前提下,倡导一种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法制,坚持通过正当途径、合法经营取得利润的思想。牟其中、仰融、周正毅等案接二连三地出现,充分说明了企业领导者要加强“修身”的重要性。

    “道法自然”的组织结构

    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组织结构,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状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灵活自如地运作。

    在注重老子的“道法自然”的重要性和吸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时,注意组织机构设置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要适合本企业的特殊性。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在注意一般企业的共性的前提下,更要注意本企业的自身特点。二是要注意组织的稳定性。随着公司成长而逐步调整组织是必要的,但组织、权责、程序的经常变更将使员工信心动摇。

    战略选择上的“无为”立场究竟“多元化”好还是“一元化”好,不同的学者和企业持有不同的看法。多元化投资的目的是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正所谓“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东方不亮西方亮”。然而遗憾的是,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我们却很难找到真正成功实现多元化的企业,倒是有许多企业因推行多元化经营而陷入危机甚至导致破产,由“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中国企业多元化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巨人、三株、四通、太阳神、飞龙等一个个曾经闪亮的名字,都吃过“多元化”的苦头。

    根据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理,笔者认为,企业在选择项目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盲目地搞多元化。企业应根据属于社会百姓需要的,而且在这个方面又有自身的优势来抉择。选定了就按照既定的道路脚踏实地,不要轻易改动。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分“有为”,是不能经营好企业的。

    另外,企业在应对激烈竞争市场时,应当坚持“以无事取天下”。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社会新的、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没有竞争”的点上,拿出公众满意的产品。这样自然就拥有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用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谁又能与你“争”呢?这就是老子所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君臣就管仲之后择相之事,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开方如何?”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桓公:“鲍叔牙如何?”管仲:“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不可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