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周君藏 商学院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华为一直是中国企业中的异数,行事太低调,偏偏成绩又太显眼。从老华为人离开后的研究视角和长期担任顾问者的观察视线出发,从对华为成功的猜想开始,推演出任正非的竞争机器的特性,然后从他身上特立独行的理想型个性,探索华为如何发展出理想主义落地的合理化机制。或许,可以提供给你一扇窥见华为和任正非的另类角门。

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一点华为,但华为究竟是谁?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华为仍然保有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作为内地唯一的民营IT企业进入《财富》全球500强,成为中国电子百强之首,被Fast Company评为2010年最具创新力公司全球前五名。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在经历了“接班门”风波后,华为正尝试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媒体。2011年初华为高管集体开微博,增加透明度,连续三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且首次披露了所有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名单,舆论焦点孙亚芳留任董事长。

华为现在的成名具有一种反讽性。它的成绩,让我们不得不对竞争优势加以更实质的触摸。

华为并没有成功的理所当然的“借口”或“理由”,它本不该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众多电信制造企业中脱颖而出:它没有发明交换机,没有发明光传输,没有发明移动通讯和数据通讯,也没有证据显示它在早期有政府投入、有很强的政府关系背景或其他了不起的资本和资源,甚至名气也是没有的。早期的华为不可能有名气,因为名气来自形象,而它的形象和它的创始人一样一直是模糊、不确定的,即使有形象也是平凡的、不起眼的。虽然现在知道和佩服华为的人多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至今还是默默无闻的,顶多也就是“任正非”和“华为”这个五个字被写得多了些,似乎没有人可以和它真正地对话、沟通,可以说没有人真正很了解它、认识它。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任正非自己造成的,似乎他无意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形象——什么世界级企业、中国最好的高科技企业,什么最大的民营企业、利润最高的电子百强企业等等,都是好事者为之,华为并无意借此大肆张扬。

在冷酷无情的商界谈论、吹嘘竞争优势是最常见不鲜的情景,然而,竞争优势从来不是一个理应如此、娓娓便可道来的成功故事,相反,所谓拥有竞争优势的人和企业往往最终被打得落花流水。除非你拥有非对称的竞争优势,否则任何一点优势都不足以成为可以凭恃的力量。

2008年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选举后,人们热议的一句话是:“理想是最具有非对称竞争优势的。”那么,华为有没有一种特殊的非对称竞争优势呢?

非对称竞争优势是相对于对称竞争优势而言的,指企业采用与对手不同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乃至竞争规则。国家垄断行业和一些超大型国企都具有非对称竞争优势,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常见的,可以简单称之为“权势型非对称竞争优势”和“历史沿袭型非对称竞争优势”。很显然,华为跟这两种扯不上关系。

华为的非对称竞争优势,我称之为理想型。理想向来是和生存的艰险构成一个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双极。但是进入21世纪后,理想型似乎正在开始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企业和企业家在现实中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苹果、谷歌和Facebook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例子。解决了基本生存的企业迈向卓越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拥有理想型企业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与国内同行差不多的员工,差不多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差不多的世界级竞争对手,差不多的网络与通讯革命浪潮,竟然让华为这个最没有政府背景、媒体关系最不好的企业冒出来了。就是因为任正非这个企业家是理想型的,他把理想主义合理地变成生产力。

理想型为什么具有非对称竞争优势的巨大力量呢?其原因在于,理想型不仅是无法之法,也是变革之法。理想是变革的天生的同名词和同盟军,而权势和历史沿袭型则往往是变革的阻力和绊脚石。在社会变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理想型显然是更合乎时代潮流的。

华为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所谓的好企业,而只有企业,不能因为有理想,想办好企业,就要求别人对你的企业唱赞美诗,遭遇到了困难就抱怨环境。我们很少听到任正非抱怨。在他的心目中,所谓的好企业,不是整天说自己有多好、有多少领先的技术和优秀的产品,而是只有以市场为领地、以客户的满意为唯一的检验,没有任何退路和侥幸,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才有出路。而且没有一劳永逸,时刻要经历各种考验和挑战,稍不留神,便会沦落为平庸或遭受被淘汰的命运。

为什么是华为?华为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任正非是理想型企业家。理想型,是一种非对称竞争优势,一种巨大得无可比拟的力量,而由于它的无滋无味和看不见摸不着,华为的同行、竞争对手对之知之近无,难怪很多失败了的同行无论如何都想不通,怎么华为能比我更成功?难道任正非真有什么背景?

从华为的管理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任正非是如何看待优势的,那就是优势从来不足以自恃,而必须时刻改进、改进、再改进。

以前,业界公认华为的文化好、管理灵活,按理说,这都是华为的“优势”,但是在任正非那里,却从没有把这当做“优势”来用。任正非重视管理,他的管理也卓有成效,但从来没有听说他总结过华为的管理模式。没有过,也不可能有。任正非把这种苗头——如果真有人提出来的话——早就扼杀在兴起之初。在集成产品开发制度实行之初,就有在华为建立何种管理模式的讨论。任正非坚决反对华为模式的说法,他认为没有华为特色的管理,只有实事求是的管理,华为的管理就是实事求是。

在理想型之余,任正非持续地在华为打造着平台——不仅针对华为员工,也针对他本人,这一点又是他的客观性智慧和理想型机制交融的必然逻辑结果。

可以说,理想型企业家任正非给中国企业界最大的启发就是,用理想型武装起来的民营企业,也有成为世界级的一天。

本文作者:周君藏 原载于《商学院》。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 ……
阅读更多【华为】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尾数的作用》
某公司招聘一个负责采购物品的临时员工,很多人前来应聘。招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了三名优胜者参加面试。面试的最后一道题目是: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2000支铅笔,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考官问他是怎么计算的,他说:"采购2000支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它杂用就算20美元吧。"主考官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对此,他解释道:"2000支铅笔需要100美元左右,另外杂用可能需要10美元左右。"主考官同样没表态。
最后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比较特别,是113.86美元。他解释说:"铅笔每支5美分,2000支是100美元;从公司到铅笔厂,乘汽车来回票价4.8美元;午餐费2美元;从工厂到汽车站为半英里,请搬运工人需用15美元;还有……因此,总费用为113.86美元。"主考官听完,露出赞许的微笑。这名应聘者自然被采用了,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