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能力
任何组织,在变革过程中总会受到过去的影响,它的发展历史会给自己制造出阻碍变革的壁垒。公司变革要面临三大挑战,即战略壁垒、组织壁垒和文化壁垒。
战略壁垒,是指公司长期经营中形成的战略模式。它代表了公司的理念和力量,凝聚着公司核心管理层的心血。尤其是此前取得成功的战略,更是在潜意识层次已经变成了公司财富,要变革难上加难。高沙尔指出:“试图改变管理理念和功能往往被视为对公司核心管理层职责的一种威胁,因为公司以往的成功正依赖于这一管理层。这些管理者将任何挑战其决策权或削弱他们财务基础的行为都当作是对公司战略能力的直接打击。”日本花王株式会社、美国国际电话电信公司的变革过程都受到了这个因素的制约。面对这一壁垒,高沙尔认为,管理者在变革之前应完成两项任务:第一,变革 之前先形成变革 共识;第二,让组织成员意识到变革 并非一个零和游戏。尤其重要的是,变革 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已有的战略遗产,“公司在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和力量时并不需要削弱或摧毁那些代表着公司现有技术和知识基础的员工和部门,这一点是可能的,而且事实上是势在必行的。”
组织壁垒,是指公司的结构和体制模式。组织变革总要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和团队,然而,原有的组织体制会使新的机构团队既得不到必要的信息,也难以发挥它们的影响。比如,一个官僚等级制体制,变革 中设立了不套行政级别的部门,很快就会发现,这样的部门在旧体制下根本无法运行,大多因其能力不足而流产。新的团队在资源的占有、权力的赋予、影响力上以及话语权上,都会受到原有组织体制的束缚。因此,要想发挥新团队的效用,就必须挑战传统结构和改造传统体制。在改造原有组织体制时,要做到两点:一是使崭露头角的管理理念和力量获得信息和沟通的渠道,二是使其在相关决策上有合理的发言权。
文化壁垒,是指根深蒂固的观念体系、潜移默化的行为模式和错综复杂的非正式关系。高沙尔强调,“在我们所研究的公司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化壁垒”。公司的高管层在这种文化壁垒中尤为重要,他们不仅在潜意识和显行为上受企业文化影响并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还会因经验产生的偏见限制企业发现战略问题的能力。克服文化壁垒需要勇气和耐力,高层主管对变革的承诺,是改变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公司的变革,有时不得不引进新的高管层。
如何将公司的管理传统由“债务”转变成“资产”,这是企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挑战。高沙尔通过宝洁公司和爱立信公司的例子,为人们提供了有效变革的参照。
宝洁公司的变革,是通过“三步走”,建立新型管理理念和能力。
第一步,赋予新兴团队以合法地位。宝洁公司是国际型企业,一方面它的各地子公司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控制权,另一方面它们的工作又受制于总部的监管。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宝洁总部对子公司的监管力不从心,而子公司的自主权也缺乏竞争力。为了增强事业部的生存能力,同时又不削弱海外分支机构的责任感和士气,需要具有新理念的团队,而且要保证新团队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宝洁公司的做法是利用人事任命来增强新团队的合法性。“常用的方法是将高层管理者从统治集团调配到新的团队中,以此来提高后者的合法性,同时也使其得以与前者增加接触和建立关系。”同时,新团队和原管理团队在利益与需求上达成联盟,“使新的管理集团对现有组织的利益起到支持而非对抗的作用”。
第二步,使新团队能应用公司的信息资源和沟通渠道。新团队站稳脚跟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发挥作用,使新团队与公司的目标、利益及发展重点联系起来。新团队既然不是砸老团队饭碗的,就可以而且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网络。这就要促进管理团队的联系,鼓励信息共享和共同决策。
第三步,将新团队的影响力扩展到组织的关键决策过程中去。新团队的意见和建议能否被公司接受,他们有自己的决策权还是受制于人,决定着他们的成败。如何让新团队拥有适当的影响力,最重要因素有二:一是资源配置,二是在和老团队磋商过程中建立新团队的责任感。
爱立信公司的经验是,在多元化管理中维持动态平衡。爱立信是能长时间保持经营、产品和地区管理三者良好平衡的企业。它的管理理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不允许单一组织理念独占鳌头。“当海外分支变得过于独立的时候,公司将会加强总部的控制权;而当产品部门的观念显得过于狭隘或短期化时,公司就会进一步加强职能部门的作用。”二是重视管理的不确定性,相信管理职责的模糊、重叠以及变化是少不了的,因此,它会根据环境变化改进组织进程和管理模式。然而,管理的模糊、重叠会导致公司争端。对于这种争端,爱立信采取的办法是管理理念的主流与非主流各有一席之地。必须处理的分歧由某个管理部门进行仲裁。
此外,在多元化变革中,领导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沙尔的结论是:“在我们所研究的公司中,那些重大变革 的成功无一不归功于公司管理高层切实和持久的努力。”
协调能力
组织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规模越大,组织结构越复杂,所需要的协调就越多。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协调体制,对跨国公司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在跨国公司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协调模式:集权制、正规化、社会化。这三种协调模式的概况如表5。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三种协调模式的分类,只是一种学术分类,而不是现实分类。所谓代表性企业,也是一种概率和比重上的代表。现实中的公司,协调模式是混合使用的。
跨国经营中常见的偏差是单一使用某种协调模式,让其他协调模式处于休眠状态,从而无法发挥不同协调模式的协同效应。正如高沙尔所说的:“管理者们必须了解多种协调模式,而非只沿袭传统的某种模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敏锐地决定该如何发展、联系以及管理新的协调模式和手段,藉此对原有的‘公司方式’加以补充。”比如,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下述苗头,欧洲公司开始对分散的海外子公司实行集权制协调,日本公司开始采用正规化的体制和制度政策,美国经理则建立并采用那些过去曾被忽视的非正式措施。
三种方式的协同不是混合,而是有机融合。“组织结构重构与新的管理理念及能力的发展并非一件易事。何况一种新的机制和手段的运用并不能自动地保证高效协调过程的产生。”高沙尔认为,要保证协同效用,需要管理高层坚持不懈。最高领导核心持续关注和支持,而且要注重协同技巧,在不同协调模式的平行应用中不会产生副作用(比如原有的协调模式“短路”或被毁坏),还要防止新模式被旧模式同化。
协同使用协调模式,要注意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集权制、正规化、社会化三种协调模式,在公司的不同流通内容中作用不一样,子公司的角色不同,对协调方式的需求也不一样。公司中的流动,可以分为商品流、资源流、信息流三种。商品流包括专业采购、专门材料供应、大规模的装配作业流动和地区分支销售;资源流包括资金的分配和红利汇返以及系统内的技术传播和人员调动。信息流包括原始数据、资料分析和累积知识的流动。
商品流各环节的流动相当稳定,可以准确预测,适用正规化的协调模式。资源流各环节体现着公司的核心战略,需要总部在了解全盘情况后才能对项目投资、稀缺技术资源共享及组织技术能力的配置等做出正确决策,适用集权制协调模式。信息流的多样性及多变性不能通过正规化体系或标准化政策来协调,集权制协调模式也不能满足信息的数量要求及其复杂性,适用社会化协调模式。
除了按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来区分协调模式的适用范围外,还要根据子公司的不同角色来区分协调模式的适用范围,如表6。
跨国公司的实际情况要比上述简化的表述复杂得多,子公司的角色也不是固定的。高沙尔指出,有效的组织协调应该是多元而灵活的。“因为分支机构通过产品及业务扮演了一系列不同的角色,作为一种产品的领导者,某个分支机构可能对另一个而言是贡献者,但同时对第三个而言可能又是执行者。”在公司管理中,协调模式不是单项选择,而是在权力的集中化、体系的正规化和管理者的社会化三者之间进行多项选择和适当组合。
确立思维模式的能力管理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思维模式,观念差异会造就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员工不信任,就会导致强化控制的组织制度;对权力的执著,就会产生集权式组织结构;认为信息只能通过正规渠道才能生效,就会压制非正式的沟通渠道。高沙尔在这一点上很有远见,他说:“在发展跨国组织的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注意力应超越管理所需要的结构、系统和程序。只要认识到组织的所有功能都建立在个体认识和崇尚的基础上,那么最高管理层就能够在全公司发展一种精神,使每个员工团结起来,共享公司的理念,而不是迫使他们屈从不被理解的组织体制。”
管理思维首先表现在确立组织共享的发展蓝图上。拥有共同目标,才能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这个共同目标,在公司中表现为战略蓝图。“一个认真编制并且明确的组织发展蓝图可以成为指引战略方向的灯塔以及(面对多种潜在风险时)保持组织稳定的基础。”高沙尔指出,成功的发展蓝图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目标的明确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明确性使目标易于理解并产生意义。高沙尔认为,“一个表达清楚的公司发展蓝图能够给管理者们提供一个总体的参考架构,使其更明确地认识到各自特定角色和职责的内容和意义。相反,太模糊、太复杂或太抽象的目标很难将管理者各自的努力同组织总体的发展重点联系在一起。”目标的明确表达可以用三个词:简洁、中肯、对核心内容的强调。现实中的公司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领导权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的重大变化,短期利益压力盖过长期战略利益时,都容易导致目标缺少连贯性。没有目标的连贯性,发展蓝图就会半途而废或者目标漂移。目标的一致性是指公司上下对目标的认同。员工不接受战略蓝图,就会在工作中离心离德。“最低限度来说,它会造成混乱和低效率;极端地说,它会导致组织的各个单位作出那些使组织走向衰退的行为。”高沙尔指出,“无论一个发展蓝图有多明确、持久和一致,仅仅规划和传达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代表各方利益的发展蓝图能否贯彻于行动的关键在于每个组织成员对目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这往往不是一个传达的问题,而是一个接受能力的问题。”
管理思维还表现在管理者个人思维的更新上。既然发展蓝图不仅仅是规划和传达的问题,而是接受能力的问题,就必须扩展管理者个人的理念和能力。转变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有赖于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的雇用、薪酬和考绩,而是拓宽理念、积累经验以及加强联系。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提升管理者个人的观念、能力和关系为基石的,通过招聘和选拔、学习 和发展、职业生涯管理发挥作用。
靠管理者的个人信念来实现公司发展蓝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难度极大的。现实中的管理者,往往过于注重当前的经营责任,遇到全球性事务时常常会用狭隘的观念来思考和行动。因此,有必要培育管理者有约束力的信念,来保证对发展蓝图的忠诚,同时赋予管理者实现发展蓝图的直接责任和关键角色。高沙尔认为,参与战略蓝图实现的形式和程序是多样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创立一种结构,使管理者参与关键决策讨论能制度化;二是赋予管理者在完成公司核心任务中的具体责任。前者有利于将管理者的信念纳入公司决策中,后者让管理者摆脱狭隘思维。
高沙尔尤为强调思维模式。他认为,组织结构、协调模式、发展蓝图等等都是会变化的,惟一能应对这些变化的就是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与其在公司结构上确立一种模式,不如在我们管理者的思维中树立一种模式。”“员工个人解决复杂的和潜在矛盾问题的能力越强,组织就越不必想法设法去对付他们。”
跨国化管理者的新角色
新的经营模式的建立,需要管理者转变角色。在跨国型企业里,公司需要的是“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能够在这些专门化又互相依赖的角色中运作的管理人员,为跨国公司紧密相连但并非等级化的网络体系工作”。管理中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这是发展跨国公司多元化战略及组织模式最主要的约束和挑战。
尽管不同角色都需要全球视野和宏观眼光,但没有通才式跨国管理者。高沙尔认为,全球化管理人才只能是专门人才,子公司的管理者包括业务管理者、国别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三类,公司总部的高管层负责协调三类管理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业务管理者(The Business Manager)要担当三种角色:战略家+建筑师+协调者。作为所在组织的战略家,他负责各项业务的战略制定和执行。作为企业全球资产与资源结构的建筑师,他负责把企业的资源优化分配到所需要的地方。作为跨国交易的协调者,他要负责资源或资产在全球的流动。他的任务归结起来,就是要拓展公司在全球的效率和竞争力。
国别管理者(The Country Manager)也要担当三种角色:传感器+发掘者+贡献者。对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管理者而言,他们的任务是要灵敏响应当地市场,满足所在国消费者的要求,同时捍卫公司在当地的市场地位。传感器角色需要收集和甄别所在地域的市场信息,分析并预测可能的结果,还需要向总部管理者传送本地区的信息。发掘者角色需要善于发现、发展并充分利用所在国的资源和人力财富。贡献者的角色要求他们能转变过去的执行者定位,成为对公司战略设计的积极贡献者。
职能管理者(The Functional Manager)亦担当三种角色:智囊团+异花授粉者+斗士。职能管理者的任务是要把在全球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公司内部进行传播,并将不同国家的稀有资源和人力财富有机地联系起来。智囊团角色要求职能管理者能识别专业知识和稀缺资源,为这些知识和资源的利用发挥智囊作用。异花授粉者(Cross-Pollinator)角色要求职能管理者把各子公司经过验证的领先优势变成公司的整体优势,打破地域的隔阂。斗士(Champion)角色要求职能管理者要夺得相关职能的冠军,致力于发展已经观察到的资源、人力资本和专业知识,为公司服务。
总部高层管理者也担当三种角色:远见家+伯乐+设计师。作为总部高管,他要完成的任务有三:第一,统一观点和目标,为公司确立愿景;第二,寻找优秀的业务管理者、国别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第三,营造有利于管理者发挥才能的环境,协调不同角色之间因不同视角和职责而可能产生的分歧。作为远见家,要传播坚定、统一的公司愿景,让各子公司的工作聚焦于长期目标,凝聚力量。作为伯乐,要寻找能应对复杂事物和冲突的管理人才,同时要负责管理者的培养和发展。作为设计师,要营造一种恰当的环境,让承担跨国公司不同战略要求的管理者具有全球视角,避免陷入狭隘的局部情形,同时要释放管理者的能量,变革限制管理者发挥作用的规则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