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责任更需要敬业。敬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敬业是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公司利益高于一切、不推诿责任、保持永远学习的干劲、主动地工作,在实践中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不断地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能力——合理的要求是锻炼,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
1、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能
任何工作都有一套章法,佛门也不例外。和尚在撞钟之前,必须默颂佛经,颂毕才能执椎撞钟,在撞钟时要撞出轻重分明、缓急有至的节奏;钟声还要抑扬顿挫,传之既远还要回荡不息。拿晨昏两次钟来说,紧七下,缓八下,平平二十下,是为一通。如是者三,名为三通,共击一百零五下,然后再撞三下,前后总共撞钟一百零八下。
由此看来,这简单的撞钟之事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
有这样一则关于态度的哲学故事:
清晨,住持方丈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身,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整个山谷似乎都动摇起来。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钟声一停,便招来侍者问:“今天早晨敲钟人是谁?”待者回答道:“是一位新来参学的小沙弥。”于是禅师便吩咐侍者叫来这位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奕尚禅师问小沙弥道:“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听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只有虔诚的人才能敲出这种深沉博大的声音。”小沙弥认真地回答道:“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什么,只是我平常听您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犹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奕尚禅师听了很高兴,进一步提醒小沙弥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将来你的成就将不可限量!”后来,这位小沙弥一直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最后终于成为一名得道的高僧。
敲钟是小和尚的必修课,工作是企业员工的必修课,即使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要尽职尽责,下一番苦工夫。和尚撞钟如此,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既然我们置身其中,就应该全力投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绝对不应该以旁观者的角色指指点点或牢骚满腹。每位员工在工作时都应该像小沙弥一样,做到“心”中有钟。一要人在“心”在,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不能能混就尽量混,想着反正工资不会少;二要人在“神”在,不能把交给自己的任务草草完成就算了,至于质量、效果如何不去考虑,任务之外的工作更是视而不见;三是用“心”用“神”,尽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力求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完美。
态度决定一个人做事、做人的方式,同时也带给最终的结果和收获。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广度与深度,职业化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
日本企业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而衡量忠诚的标准,很多情况下是看其能不能承担责任。
1979年,日本“日商岩井”商社卷入采购洛克希德飞机舞弊案时,一位知道详情的经理自杀了。他写在遗书上的理由是:“公司是永恒的,我为永恒献上自己的生命。我在这工作最多二三十年,但是公司的生命却无止境,我必须像个男人一样维护自己的生命。”
在企业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每日
和其他员工一样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如果交给他们任务,虽然做得不很出色,但却可以按时完成;他们不与别人争什么,显得与世无争,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就像沙漠里迷了路的人,怎么转都走不出沙漠,只能消极地等待援救。身在职场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根本不知道为何而工作,不但得到的回报与付出差距很大,离成功也是遥不可及。
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或大或小的目标,只要目标明确、切实可行,一个个去落实,一个个去实现,我们就会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做得很出色,把每个日子都过得很精彩。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讲求高效率的社会,没有哪个企业能在效率低下的境况中取得发展。所以,企业必然会让那些工作不努力,没有工作效率的人失去位置。无论我们在怎样的一个企业,要想不失业,唯一的办法就是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工作,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用心、用智慧撞好每一天的钟,拓展自己的未来之路。
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仅仅是企业领导者要具有危机感,作为员工更要有危机感。常听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就是危机感最好的体现。这种危机感体现在对工作的珍惜程度上,危机感强的员工会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加倍珍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珍惜工作,不时刻保持危机感,自己的位置就有可能被别人替代;如果自己不珍惜工作,习惯于一种安逸的环境,让这种暂时的安逸麻痹自己的神经,总以为这样的安逸可以持续下去,等各种因素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险。
生活是我们唯一的创造,工作是我们的动力和追求,只要还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只有一天可以工作,我们也要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百分百投入其中,以虔诚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这和尚我们还在做,那口钟我们就得撞,而且还要用心撞响撞好!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修为。一件小事都不能做好的人,我们还能够奢望他去做好一件大事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警示世人:不要眼高手低而好高骛远。
我们在企业当中不要总是奢望每一天都是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都在改变着企业的历史与未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功的收获是要靠每一滴辛勤的汗水灌溉的。只有我们以职业化的态度投入其中,每一天都撞好自己的钟,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2、学习能力决定职场竞争力
提到学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桌面上摆着厚厚的一摞书,面前放着考试倒计时表,为了一张成绩单拼死拼活地死背书……不可否认,那也是学习,只不过那种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是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学习状态。
一旦进入职场,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个时候的学习,范围远远超过书本,概念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方式也不是简单的背书、看书,目的更不是为了考试。
在学校读书,课程和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是学校或老师规定的,老师会教你怎么学,然后让你自己练习。这样你会清楚要学哪些东西,该怎么学,然后就是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应对考试。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基本的学习模式都是这样,目标明确,方法也很具体,最终检验效果的方式就是考试。
但是,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的角色转变了。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最基本的义务是要完成工作任务。所以,个人的时间不得不重新分配,你再不能单纯地拥有太多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如果你要在职场中获得更多的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职场中的学习与学校中的学习有诸多不同。
首先,在职场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其次,职场中碰到的问题不可能像教科书中那样规范,很多时候你都搞不清楚情况,经常无先例可循,需要自己寻找途径。再者,职场中的许多问题,一旦出现了就必须尽快解决,而不能等到条件具备再慢慢解决。最后,通常职场中一个问题的处理,可能要了解和学习多个领域的东西,所以只能从点突破。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满腹经纶,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但是对于新的企业、新的经销商、新的客户,你仍然是你,没有任何的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重新去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企业有企业的文化,有企业发展的思路,有其自身管理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我们就必须去领悟、去感受。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之中,融入到团队之中,否则,你永远是企业的局外人。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从懵懂学童到耄耋老人,人类始终把学习当做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孜孜以求科学的学习方法。从“第五项修炼”到“第七项修炼”,从“学习的革命”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从MBA、EMBA的风靡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者的爆炸式增长,从公司老板纷纷给员工指定用书到“成功学”、“管理学”书籍的泛滥成灾,我们似乎步入了一个“学习王国”。尤其是“考证风”的掀起,更是将学习引入了歧途,很多职场中人的学习又变成了学生时代的“应试学习”,浪费时间精力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同时,中国的职场教育也空前热闹起来。从陈安之到余世维,机场、书店,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职场学习的教材和资料,全国不知道为何突然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学习风暴。从战略到执行,从西方管理学到东方国学,各种理念层出不穷,各个大家纷纷阐述自己的思想。
然而,事实上,喊过口号,唱过励志歌曲后我们发现,这些流于形式的学习并没有给中国职场中人带来多大的改变。这种一窝蜂、赶时髦、追求“新概念”的学习景象无一不凸显出浮躁。在这种虚假繁荣的学习景象背后,是敬业实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严重短缺,是高学历者无“用武之地”。教与学的不对称,学而不致用,正在严重损毁国民的学习质量。
唐骏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员工上升到公司总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打工皇帝和第一职业经理人?如果抛却唐骏的情商——比如人际关系、上司喜好等主观因素,我们会发现唐骏是一个懂得寻找方法提升自我的人,简而言之,就是唐骏善于学习。
唐骏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跟他的能力有关,而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则跟这个人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工匠与大师的区别就在于工匠只掌握了技巧,而大师却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是唐骏的心得,也是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的方法。唐骏说:“我经常把更多的机会给那些善于学习、有进取精神的人,而不是那些自恃聪明的人。在我眼中,学习能力和勤奋精神远比大学和专业出身更重要。”可见,唐骏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精神的人。
同时,唐骏也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善于寻找做事方法的人。凭借这一点,唐骏才能够在职业经理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最终成为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标杆。
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均有可学之处。联想的员工发给杨元庆一封邮件——“联想的问题在哪里?”杨元庆通过内部刊物《联想》月刊将这封邮件推荐给了公司全体员工。联想带头人的危机感、忧患意识,以及对自身的深刻反省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众所周知:哪个企业没有问题?哪个企业没有操作上的漏洞和不当?再好的公司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和弱点,关键是能够学习别人,反省自己,借鉴经验(包括成功与失败)。当然,也需要检讨自己,反思过去,吸取教训。透过现象,找到本质,针对别人的成功经验,从中找出影响成功的关键要素。然后,结合实际借鉴运用,以加速企业成长。同时也要重视别人和自己的失败,认真分析失败的根源在哪里,找出影响企业成长的短板及瓶颈,纠正自己的错误,规避经营风险,抓住有利战机,有效运作企业。
像三星、微软等成功的公司,他们的决策者对待成功不是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吸取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审视和纠正自己的问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也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19世纪的文盲是不识字者,20世纪的文盲是不会用电脑者,21世纪的新文盲则是不懂再进修、再学习道理的人。要严格执行自我规划的进修充电计划,经理人每日
唯一的功课就是学习。
世界发展到今天,行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已经到了毫不夸张的日新月异的地步,只有不断掌握新知识才能让自己的路越来越宽。
“大业非志不立,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这是很多企业老板近年来颇为认同的一句话。
为了推进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的全面实施,立白集团采取了建立自己的企业人才学习 机构的模式,设立了“立白管理学院”,采取“公开课加课题研讨”的方式,给每一个课题组配置资深辅导员。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公司还为每一位员工量身定做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具体落实员工的学习 课程。
由此可见,未来社会的竞争既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作为职场中的团队成员以及独立个体,应该在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把企业提供的学习机会和自身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才能谈得上发展。
3、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是人都会犯错误,谁都不可能避免。领袖的出神入化,就在于领袖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这才是他真正的伟大之处。
法国一家汽车制造公司的老板,在对众多应聘者进行面试时,只问了同一个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在获悉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一贯正确时,他却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倒霉蛋”,理由是——“我不要20年都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需要的人才,是他犯过无数次错误,但每次都能及时吸取教训、立即改正。”
这种怪事似乎并非法国独有,在上述消息披露之后及时跟进的一条外电称:美国企业也很注重职员在过去的工作中犯错误的经历,不但优先录用那些有过犯错误经历的新人,而且还经常鼓励职员在工作中犯错误。一些长寿公司,如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它们在员工中极力提倡敢于失败的创业精神,对员工充分授权。还有一些企业,提出了更为决绝的用人原则:如果经营管理人员在一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将要卷铺盖走人。
并非是这些国外企业家同行们的脑子“进水”了,搞得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无所事事才不会犯错误。反过来说,也只有勤力做事才有可能犯错误,重要的是知错而能改、及时总结经验。我倒觉得,这些观点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中国古训一样无比正确。你想,如果身处一家容不得员工犯错误或失败的企业,那么,大家干脆齐心合力只管做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机械人”好了,谁还肯冒着风险去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百度有一种“CC(抄送)文化”,即每一个人都可以把他的观点直接和他的上司或是组员说,也可以把他的观点发送到所有他认为应该知道的人的信箱里去,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把对这个观点感兴趣的人组织起来进行一个讨论会,这些人可能包括公司高层、同部门或是不同部门的人。“CC文化”创造的自由互动的沟通形式,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在技术上的想法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他人的意见与帮助,一同分享创意,一起解决困难,让他们不会有孤立无助的感觉。允许员工对管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很多企业不敢尝试的举措,但百度正是靠这样鼓励“直言不讳”的企业文化,制造了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保持了企业的青春与活力,吸引着思想前卫的年轻人。
决定一家公司命运的关键之处,在于它能否做出比对手更多的正确决策。而百度从其成立之初就形成了一种开放、平等、务实的文化,让所有员工都敢于说出想法,这就让百度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倍增。甚至,百度从不避讳在公司内部赞许竞争对手:他们经常讨论Google和3721的长处。这种并不好高骛远,反而非常踏实地直面问题的风格,让百度的员工处事单纯但又不失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