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白厚增发现自己时常被周围的人这样问,他所在的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比特)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是运动营养食品。
作为董事长兼CEO,如果是在几年前,白厚增或许会对此感到突兀,因为康比特最初只提供适用于专业运动员的“小众产品”。如今,被普通消费者“索要”产品,却让他倍感欣慰。
按照康比特的划分标准,整个运动人口组成一个金字塔,处于塔尖位置的是竞技运动员,塔中是健身、健美人群和青少年学生,塔底则是一周锻炼2-3次、运动强度中等,达到运动人口标准的广大健身人群。
早在2008年IDG入股时,康比特就已经形成一个基本思路:从塔尖做到塔底,即从专业领域向大众市场转化。
目前,其营业额中,“非运动员的部分约贡献了七成”。
今年初,康比特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会,发布了大众健康营养战略和新产品,同时启用了新的公司Logo,其中的“CPT”字样来源于其英文名字Competitor,同时又是Create Perfect Tomorrow (创造完美明天)的缩写,寓意“公司开创大众健康美好明天的愿景和决心”。据说“CPT”字样是熊晓鸽亲自改的,“特别认真”。
“我们今年最大的调整,就是把整个公司的策略,从原来一个特别专业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拓展到大众健康营养市场”,白厚增说。
“触网”的惊喜
2010年10月,康比特的“左旋360”等产品在当当网销售业绩出众,获得当当评选的“供应商高速成长奖”。
事实上,这一年,不只是在当当网,在京东商城、淘宝、红孩子等网络平台上,康比特都风生水起。
2010年,康比特营业额预计要达到1.5亿元,其中,来自互联网的业绩就达10%—20%,“以前这一块都没有单独统计过,也就是个零头”;而包括互联网、家庭电视购物、呼叫中心等在内的新渠道,贡献了今年业绩增量的30%—40%,用IDG负责康比特项目的投资经理牛奎光的话说,康比特在新渠道的扩展上迎来“开门红”。
此前,康比特主要依靠传统的实体店渠道。截至目前,其线下实体店达200多家,直营店约占10%。
“今年我们的受益最特别的就是这些新渠道”,白厚增说,之前,他们对互联网却“并不重视”。
事实上,在康比特今年进军电子商务之前,已经有经销商在试水“淘宝店”。比如,东华大学的几个研究生,还没毕业就开始经营康比特产品,在淘宝上生意做得风风火火;甚至有些经销商在网上开的店,“乍一看,都让人觉得是康比特的官方网店”。
不过,对于那些“淘宝店”,康比特早前“基本上不鼓励不支持”。
这也有来自其他经销商的压力。
比如,实体店按照正常的零售价格销售,但网店可能8折出售,消费者在实体店看了产品以后,很可能在网上以折扣价买走;另外,网络没有边界,山东的经销商在网上开店,产品很可能卖到河北,在河北开实体店的经销商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所以,白厚增每次到各地拜访经销商,总听到他们不断地抱怨,诸如“网上串货、乱价”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白厚增“很头疼,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所以,每当网上渠道与实体店渠道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总是“对网上渠道进行限制”。
但2010年,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一年,在战略上,康比特要进一步拓展大众市场,并设立了大众市场部,主打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
至于为何要尝试互联网,白厚增的理由是,第一,随着大众消费者网购的潮起,他们判断,这将成为一个主流趋势;第二,也有事实为证。
2010年3月,康比特通过某个栏目推广一款产品,让白厚增大吃一惊的是,节目播出的当晚,11点多,前述东华大学的研究生就下单了,“几乎把库里的货订光了”。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他们能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这是新兴渠道的特点”,白厚增分析。
在家庭购物渠道的经历同样让他对新渠道“刮目相看”。2010年,康比特曾在湖南快乐购做过一次40分钟的栏目推广产品,一下子卖掉2000套产品,“相当于一个小经销商卖一年的”。
今年4月,康比特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做互联网购物的推广,他们已经在淘宝开了旗舰店,同时也为京东、当当、红孩子等平台直供产品。9月份,康比特的新版官方网站上线,同时还推出了“康比特网上商城”。
问题是,如何说服开线下店的经销商?
“我会跟他们做比较”,白厚增说,比如,实体店每年增长20%-30%应该是不错的,但网店可能是100%-200%的增长,他经常以此来鼓励经销商接受并开设网店。
目前,经销商对于康比特以及其他经销商开网店“已经接受了”,也有更多经销商在“触网”,白厚增坦承,的确“有一段时间很痛苦的”,但他认为,既然互联网给康比特带来很大的增长,经销商的网店也在增长,“让我们把网店都关掉,这不可能”。
但经销商的“认可”也并不意味着网店“串货、乱价”等问题会自动消失。
目前,康比特主要采取“价格”和“资质”两大措施规范网上销售行为。按照其规定,经销商的实体店必须严格执行康比特制定的“全国统一价”销售产品,网上价格不得低于统一零售价的8折;另外,经销商在任何一个平台上开设网店时,必须经过康比特总部与网络平台的确认,必须有康比特原件的授权书才能开设。
但无边界的网络也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上海的消费者,从北京的某经销商网店里下了单,只是,这样一方面会增加北京经销商的物流费用,另一方面,串货也会影响上海经销商的权益。
白厚增似乎并不担心,他认为,目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在网上的生意模式无外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几样东西。“如果是上海的网店,卖产品给北京的客户,直接由康比特北京总部发货就可以了”,白厚增称,将来康比特会在全国各地设几处仓库,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运输的费用和时间,而经销商最后拼的是如何用服务黏住用户。
既然网络无边界,康比特自己的官方网店开设之后,随着其营销的跟进,经销商的网店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白厚增也曾这样问自己,他还曾担心,网店、电视购物或呼叫中心卖的好,会不会与实体店冲突?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扩展实体店?
后来,他发现,渠道应该多元化,因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是多元的,比如,“有人喜欢逛实体店,有人喜欢看淘宝,有人是当当的常客,有人则喜欢在京东买东西”;而实际上,康比特自己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服务能力,只有发挥更多人的力量,“比如原来卖化妆品的人,本来就有一些忠实客户,这样的渠道还是有价值的”。
尝试互联网等新渠道,在白厚增看来,不过是解决了前端的销售,其大众化的战略,还要依靠更多信息化手段。
11月18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康比特总部见到白厚增时,他刚刚结束一场ERP系统的招标会。
“借助信息化的系统,我们的采购、生产、销售管理、财务等,从供应链到价格链,整个就形成一个自动生成的东西,提高效率”,白厚增认为,这将是一个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因此,在读MBA的他,“今年的论文写的就是信息渠道的开发,很受启发”。
但在白厚增的计划里,这还只是第一步。
从一开始,白厚增就坚持认为,消费者买的不只是康比特的产品,“而是能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而这恰恰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即提供产品的同时,提供解决方案。
早在只服务“金字塔尖”的人群时,康比特就为每一个购买产品的运动队配备跟队的技术人员,负责给出产品使用指导,并提供检测、检验服务。
彼时,之所以这么做,在白厚增看来,是因为“中国的运动员训练,还缺乏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营养方案”。
康比特专门设计了符合专业运动员训练所需营养产品,定时测试运动员的生化指标,每个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数据,就知道还能不能再练下去。
后来,解决方案的思路又推广到健身房。这些方案,“不是简单的疾病检查,而是在消费者没得病之前,通过身体机能的测试,给出运动赛事营养和健康营养方案”。
但那种解决方案,尤其是竞技体育的方案,需要专家,需要派专人过去,做尿液化验等,是一种深化方案,“太复杂”。
康比特面临的问题是,随着服务人群的扩大,服务能力如何跟上?
事实上,他们“前期挺苦恼的”,尝试过讲座、学习 或软文等各种形式,“都到了1年讲上千场课的程度”,“但更多的时候,产品使用的技术并没有收到钱”。
“这种软性服务,不太容易被人接受,你过去讲讲课,给人出个主意,然后就收钱,不太现实”,白厚增分析,但在他看来,“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个产业已经相当成熟。
白厚增现在已经感觉到,消费者对“科学指导”的需求。比如,有好多消费者用了产品以后,感觉效果不如预期好,后来打电话过来经咨询才知道,使用的产品或方法不对。
但针对个人给出量化的、具体实施层面的方案,特别是跟一些产品配套在一起的方案,尤其是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白厚增看来,“只有用信息化手段”。
他设想了这么几种方式:其一,从多个维度,罗列出有关产品使用的多个问题,镶嵌到平台的软件系统里,只要消费者打电话或留言,就能自动获得一些方案;其二,设计一些简单易用的小软件,消费者输入个人参数后,系统就能自动为其定制一些方案;其三,社区化,提供一个平台,一些专家、发烧友和普通消费者,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拿出来分享;其四,对于消费者更深层次的诊断或方案,配备专家团队来提供服务。
白厚增希望,将来能在一套信息化系统平台上实现“产品制造和产品使用的完美结合”,尽管“这个过程会很难”。
至少,他认为,康比特前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解决方案的基础”,也储备了大量权威的运动营养方面的专家。
“半路杀出”的新股东
2008年奥运前夕,IDG注资康比特,将其视为“与消费升级相关大主题下的一个投资案例”。IDG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麦戈文也曾亲自到康比特的工厂参观,“他一直对健康类的产业很感兴趣”。
在后奥运时代,看好中国健康消费的还有更多人。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还在如火如荼的时候,达晨创投就以6000万元入股深圳市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这也是达晨在健康产业的第一单。
而早前,达晨创投北京公司总经理晏小平就与白厚增相熟,并有意投资康比特。
2010年初,康比特原有股东无锡国联因故要退出,并在江苏省产权交易所公开征集股权意向受让方。
达晨在第一时间得知了此消息,并迅速展开对康比特的尽职调查。
此次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活动被计划 在了2010年春节期间(挂牌起止日期为2月5日—3月9日),并通过一家并不知名的纸媒将消息发布出去。
就在公告期即将结束时,优势资本出人意料地“杀了进来”。
根据规定,“若征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向受让方时,采取电子竞价方式决定最终受让人”。
“达晨已经报出了比预计高出20%的价格,还是没高过优势资本”。据说优势资本的主管合伙人兼董事长陈荣亲自带着现金去竞价,“当即拍板”,这让达晨措手不及。
目前,优势资本成为康比特第三大股东,IDG位居第二。
优势资本认为,中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及相关行业正向渠道经济和品牌经济发展,“机会巨大”。在其消费类的项目名单上,也不乏诸如匹克、安踏、麦考林等公司。
不过,陈荣目前还不愿意就投资康比特一事接受采访。
人才缺口
2008年,IDG加盟后,熊晓鸽就曾公开表示,希望康比特能“早日上市”。
牛奎光认为,面对大众市场,在产品过硬的同时,康比特还需要市场投入和品牌拉动,“早日上市”不仅可以取得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还可以更好地树立和推广康比特品牌。
相比资金,白厚增觉得,康比特“更缺的是人才”。牛奎光也有同感,“中国的健康营养产业还处于市场的成长期,需要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来共同发展这个市场”。
康比特目前的团队接近400人,其中销售人员占比50%以上,研发、财务、行政等共有100多人,“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对于要做大众消费品的康比特而言,挑战之一在于渠道的建设和品牌的推广。
随着业务的推进,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白厚增,越来越感觉到,公司在人才方面的缺口。
2010年,他重点充实了康比特市场部门的队伍,并细化了这一部门在品牌(包括PR)、市场策略、数字营销等方面的功能,而原来这个部门“只有几个人”。 白厚增还把培养储备人才作为一个硬性的任务,分派给现任的高管团队。
康比特的上市工作也在筹备中。目前,白厚增已经将核心团队,包括一些专家,纳入到股权激励范围。
“之所以推动上市,我的一个初衷要是把企业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发挥力量,分享成果”,白厚增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