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下普遍性的焦虑,谁能够用好两大发展要素,谁就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领跑者。
- 李稻葵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疫情后的经济挑战
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增长的包袱:一是居民的前期消费被房地产投资所挤占;二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首的一批前期利润很高的企业,转型过程中操之过急,引发危机;三是地方政府在2008年后集中投资生产型和消费型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大量的地方债,从而无力扩大人口规模,推进人的城镇化。这些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退却,全球经济出现一轮恢复性反弹,但必须看到后疫情时代,2023年之后全球范围内仍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一是债务导致的衰退,二是减碳导致衰退,三是产业链再布局导致的衰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既要积极化解当前压力,也要前瞻性地应对疫情后的挑战与危机。具体建议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施新一轮稳消费措施。对于那些房地产行业已经出现疲软趋势的三、四线城市,重点是稳定房价,避免因这些城市房价下降引发消费者恐慌,从而引发消费下降。对于房价仍然有较高上升压力的一、二线城市,应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这是盘活地方财政和稳定房价进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的根本之策。
第二,加快新一轮城镇化。以全国一盘棋,合理应对新一轮人口跨地区流动的浪潮,既要稳定人口流出地区的公共支出和经济活力,引进一批产业,同时也要对人口流入地给予更多更宽松的政策。
第三,积极应对债务重组。从中长期角度制定地方债计划,合理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可将大部分地方债直接转为中央政府的国债,同时应更加明确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探讨地方政府新税收模式。
此外,还要积极推动低碳和科技投资。低碳和科技投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可在相关领域制定更为细致的补贴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参与相关领域,盘活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在低碳和科技领域的转型升级。
未来经济的新特征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六个新特征:第一,未来五年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经济增速会下降到5.0%-5.5%。未来五年的经济走势可能是U型的,先下降调整到位,到“十五五”规划,即2025年至2030年,经济增长速度还可能进一步回升。第二,未来五年是产业深度地、大规模地重组的五年。经济增速下降会影响市场,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在创新、发展、绿色的要求下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调整,很多企业会退出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第三,未来五年科技会深入到各个产业里,改变产业形态。第四,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第五,能源储备、能源管理将成为重要行业。第六,未来五年会看到国家间签订更多的对外投资贸易开放协定。
未来五年金融也将呈现六个新特点:一是围绕创新的各种金融生态会更加活跃和健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会进一步涌现。二是债务重组将成为重中之重,未来五年将会持续出现公司破产、债务违约的情况,债务资产管理公司也会涌现出来。三是长期债务增加,绿色低碳、绿色基础设施需要融资,有些项目的投资周期会长达20-30年,需要更长期的融资方式。四是政府债务更加透明,大量地方债务很可能并入到国债,由财政担保,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帮助中国经济轻装上阵。五是美元处于升值态势,美国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上升了,但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是很大,虽然进口原材料持续上涨,但整体国内产能还是相对过剩,PPI向CPI传递的压力并不大。六是广义的数字货币将会出现,所有的交易都会留存痕迹,不仅未来现金流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而且也会形成高效透明的监管新模式。
面对这些新的变化,企业需要关注三件事情:
一是减碳,“十四五”规划重点提出减碳,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在“十四五”期间也会陆续出台,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也是产业重塑的过程。
二是谨慎管理资产负债率。从宏观政策看经济需要休养生息,从债务水平看会出现重组、有企业需要离场,金融方面要防范债务违约风险,所以企业要重新梳理资金链、留出资金余量,避免企业不错、产品很好、市场很好、成本很低,但由于没有及时做债务调整,最终流动性出现问题。
三是一定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创新是“十四五”规划的首要任务。企业往往认为降低成本、改造流程就是创新。创新的第一要义是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找到发展的新思路。尤其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要积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从组织管理、人员能力、业务运营和生态圈融入等层次全面转型,打通软硬件壁垒,寻找新伙伴,探索新场景,形成新业态,创造新价值。
我们当下的焦虑
中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解决问题、解决焦虑的过程。未来一定能够很大程度解决今天的焦虑,这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基本信念。
不同人群的焦虑不同。第一类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这个群体一是焦虑孩子的教育,担心孩子在教育开始阶段落后于别人。二是焦虑房子,没买房的人焦虑房价是否会涨,买过房的焦虑房价是否会跌,拥有不止一套房子的人担心房地产税落地时间。三是养老焦虑,对于一天天老去的父母,在尽孝心的同时也在焦虑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
第二类是一批企业家的焦虑。双碳、拉闸限电、能源成本提高、用工成本提高、政府管制增加、气候变化、税收会否提高、卡脖子技术能否突破等问题,都是企业家们所焦虑的。伴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增长点、未来十年的扩张方向、市场未来会否萎缩这些问题更是企业家焦虑中的焦虑。
第三类是政府的焦虑。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今年三季度的经济增速降到4.9%,尽管和去年同期相比有疫情反复、拉闸限电等短期因素,但谁也无法肯定短期因素里没有蕴含长期背景性大因素。供应链问题、减碳后能源成本问题、新发展理念所带来的转型难题等都是政府所焦虑的。
最后一类是我国经济中未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水平的10亿人口的焦虑。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有时间上网,也不一定能用最顺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忧虑。这10亿人中,一亿人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刚刚脱贫。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坐过高铁、飞机;很多人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很多人在城里打拼,月收入不错,但是不能和家人团聚;孩子假期可以来城里,但上学的时候又该返回。这些没有表达出来的焦虑比我们天天讲的焦虑更重要。
解决焦虑中蕴藏的发展机遇
我们希望也坚定地认为未来能够减轻痛点、缓解焦虑。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痛点缓解焦虑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个,尚未纳入中等收入人群的10亿人口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如今我们只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如果尚未纳入中等收入人群的10亿人口能逐步纳入,中国经济的基础就会牢固。如果用15年时间,我们可以先帮助10亿人口中的4亿进入到中等收入人群,那时我们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市场,超过欧洲、欧盟、美国和东南亚国家,这是我们未来增长的动力。
同时,余下的6亿人口也远远脱离刚刚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经济的内需市场就会非常大。不管企业是做日化用品、电子消费品还是文化产品,也都能获得长足、良性的发展。中国也将成为全世界企业无法忽视的市场。
中国相对收入不高的人群有很强的奋斗精神。他们中将近98%的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这在世界范围很少见。有能力、有梦想的他们,将是未来加入中等收入人群的主力军。
第二个是科技。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革命,“第四产业”正在产生。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从第三产业里剥离出的信息服务业,我称之为“第四产业”。它是人类未来的一种生存方式。未来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能否获得信息、产生信息有很大关联。
我坚定地认为第四产业正在出现。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还是互联网、通讯都在围绕第四产业展开。这就是技术在人类社会引起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据粗略计算,中国第四产业附加值可占GDP的10%。
谁能够针对焦虑用好两大发展要素,谁就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领跑者。我认为能成为领跑者的主体有以下几个:
一是能够面向10亿人口、把这10亿人口文章做好的企业,将是未来经济的领跑者。未来的企业,哪家能够提供这10亿人口喜欢的、性价比非常高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能够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焦虑,就能在经济增长中实现领先地位。
以教育问题为例,未来的一个解决途径是终身教育。一个孩子只要性格好、精神层面健康,即使年轻时没有读重点高中、清华北大,也能通过未来的不断学习,如自学和各种各样的再教育、职业教育,在工作上不断前进。面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仍然是大产业。
此外,能够运用科技抓住低碳、减碳机遇的企业也将创造好的发展机会。光伏、风电在内的新能源有成本优势,如何储能并运送到终端,终端用户也可以将能源储备起来,这是未来可能探究的发展方向。
二是有能力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解决当前社会焦虑的重要角色。未来经济领跑者中一定可以涌现一批非常有能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地方政府。它们适当供应土地;为新进城的10亿人口提供合适的住房;采取创新方式解决养老问题;能够吸引到优质企业落户等。尤其是城镇化问题上,它们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10亿人口中没有进入中等收入人群的一部分先行者。这部分人会抓住机遇,进入非常好的行业,能够不断学习,通过奋斗逐步提高收入,让家庭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让父母能够颐养天年,这部分人是最值得我们期待的领跑者。他们的出现,将解决我们当前担忧的包括中美关系、中国经济、未来世界环境在内的大部分问题。
未来中国经济一定会出现一批领跑者,他们是企业、地方政府和目前还没有进入中高收入人群的一批年轻人,他们将带领我们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