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之后,第一波进入大国市场的民用产品中,日货品种最齐全,最具有统治力。后来,日本的家电逐渐退出市场了,现在,家电电子行业已经很少有日货,日系的小品牌汽车基本上也已经退出市场,只剩下本田和丰田。前几年,流行的韩国货也基本上不见了。按国别排名,日本、韩国分别是大国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目前大国对日已经顺差,对韩则是逆差,对美国则是长期巨大顺差。
大国制造业按产值计算,占全球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大体上相当于2、3、4也就是美日德的总和。
将来电动汽车时代以及大国制造不断地向高端进军,制造业在全球占的比重还会越来越大。当年的大勤土地越来越大,现在大国是制成品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从长期竞争情况来看,除了自然资源输出国和大国是互补的,制成品生产国必然有矛盾,矛盾小的时候只是正常商业竞争,矛盾大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对方饭碗就变成了斗争。和所有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从商业竞争演变到斗争阶段。仅从经济角度看,世界规则必然会较大的调整。
一方面,大国天然大,全民奋斗,市场的力量,自然而然的去寻找各种市场,品种就必然齐全。另一方面,规模保证了任何产品仅仅在国内就满足了经济规模性的要求。这又很比较容易培育起任何产业和技术。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日本也是很早就搞新能源车,当然他的方向是有问题的,作为燃油车既得利益者,也不够积极。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培育日本车的市场比较小,培育大国新能源车的市场比较大。这是大国能在新能源车领域万马奔腾,充分内卷的原因,但卷来卷去,总有一些能在国内市场跑到具有经济规模的水平上。韩国、日本这些制造强国就没有这样的条件。
大国又全、又大、又自然地往高端走,在现有的规则下,必然走到由竞争对手变成敌人的地步。
那么,大国放弃一些产业行不?明显不行。以前我也相信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就是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经济,干你擅长那部分就行了。因为美国卡脖子给我们上了课,现在没有人再说我们可以以土地(行业)换和平了。美国卡脖子贸易表面上没有道理,但是实际上,你老是往高端走,影响别人的饭碗,竞争就变斗争了。
于是,这个博弈变成了循环激励模式。为了不被卡脖子,大国必须全方位出击。如果说以前只是企业自然而然的发展选择,现在则要加特上国家战略这个砝码。以前,一些高精尖、小市场、需要长期发展的领域,大国是不会进入的。如光刻机、EDA,上游的高端仪器仪表,这东西很难搞,都有一堆的生态因素,都是历史积累出来的竞争力,市场也不大,很难破。但现在,大国也必须搞。这样一搞,矛盾就更进一步深化了,这就是循环激励模式。
调和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第一,对方用军事威胁手段搞定。第二,半球化。竞争阶段都是商业手段,到了斗争阶段什么招都是可能会用的。现在,第一条路已经不可能了。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的军事技术研发也停滞了,没有对手,何必研发新玩意。作为一个伪军迷,我看过不少美国武器的各种指标。现在的和1991年老布什发动沙漠风暴的还基本上是一种药。这三十年,大国并没有闲着,疯狂迭代,没钱时积累技术,有钱后大干快上。从指标实力上,海军、空军这两个主要军种,XX和美国已经忽悠断肠,呈现犬牙交错局面。只是大国数量少一些,但也不是少得太多,美国号称军机有13000多架,也有人说真正现役的只有3800架。XX也来到了3200架。美国海军规模以上的舰艇总吨位大概350万吨,大国也来到了200万吨,我们每年的增量还在20万吨以上,这还有多大差距啊?
另外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重要事实,美国武器研发已经停滞了30年左右,一代人没了。再捡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起码得需要时间吧?而大国还在中途跑呢,一代接一代人,一代接一代的武器,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军事威胁被解除之后,发展途中的一个大患就解除了。
所以,第一条路美国已经不可能搞定了,但大家都不说,各有各不说的理由。
那么,只有第二条路可走。
现在世界上人口总数78亿,大概是·1975年的两倍,假如半球化,一分为二,规模还是够大。
假设对方最有利的情况,美帝纠集所有主要发达国家,五眼+欧盟+日韩,总人口也就是10亿左右,与单一国家是相似的。我们只要能保证石油、矿产资源的供应,发展不会受到外界条件的极大制约,这是基本面,甚至也几乎是必然之路。
斗争双方的核心人口大概就是1:1,经济规模大概是2:1,美方领先。但合纵不是那么好搞的。六国合纵发动8次战争,没有一次是心齐,也有让大秦吃了大苦头的倘若一鼓作气,不怕牺牲,合纵可成。可是,实际上这几乎是很难达成一致的。
现在,只是从竞争发展到斗争阶段,斗争和战争的烈度还是没有比的。一面斗争一面做买卖的,由于斗争时间漫长,一面斗争,一面合作,相对来说想合纵就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