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现象的出现有其复杂的社会、科技、经济背景。从供给侧的角度看,“饭圈经济”是“内容经济”的产物。资本之所以在“饭圈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于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风口”,存在高额的利润回报。从需求侧的角度看,“饭圈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产物。在“数字经济”时代,更容易出现“羊群效应”的从众心理。“饭圈”黏性得到极大增强,“饭圈”的经济属性更加浓厚。从交易机制的角度来看,“饭圈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饭圈经济”的产生和运转,在逻辑上利用了市场经济的规则。
“饭圈经济”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负外部性、行业垄断、公共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在“饭圈经济”模式中都以放大的效果呈现出来。放任自流“饭圈经济”,结果是野蛮生长,集盲目、无序、混乱、低俗等诸多特征于一身,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饭圈经济”代表了一种错误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行为完全是非生产性的,非积累性的,对个人发展无益,对家庭和睦无益,对社会进步无益。“饭圈经济”代表了一种扭曲的财富观。年轻人容易产生不劳而获和好逸恶劳的思想倾向,认为财富“唾手可得”,丢失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积极心态。“饭圈经济”代表了一种短视的投资观。资本大量流入虚拟经济,尤其是通过“饭圈经济”获取超额暴利,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阻碍。“饭圈经济”代表了一种异化的价值观。明星所附着的生存环境,由劳动者和社会的关系异化为商品和资本的关系。粉丝、明星、平台、资本,在非理性和利益的勾连下,形成了一个诡异的价值共同体。此外,年轻人沉迷于不健康的文化娱乐产品,对未来人力资本的形成也有很大危害。
“饭圈经济”乱象的治理,首先要有辩证的认识。不能将其作为孤立的问题去解决。要将“饭圈经济”的治理与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重大议题结合起来,要纳入到“十四五”规划“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大框架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次,既要治“本”,也要治“人”。处理好政府与相关产业资本的关系是根本。在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尤其不能缺位。要积极倡导年轻人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引导文化产业领域消费升级。要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功能,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完善法律,打击“饭圈”的非法集资活动和针对未成年人的不法活动。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亲清型”的文化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