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与全球业已形成的经贸关系似乎对中国的发展更有利。立足国内大循环要重在防止经济长期内卷化的风险。”
12月5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发表题为《继续开放对中国有多重要?》的主旨演讲。
张军认为,过去几十年,全球对中国不断上升的依赖是开放的结果。中国快速缩小与技术前沿的差距也是开放的结果。中国要维护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并赢得尊重,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
他强调,科技自强自立需要保持长期开放政策才能实现,自力更生和技术攻关仍难成为科技进步的主流。
微妙的变化
“中国与全球的经贸关系已经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张军提到,经过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对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入,现在很难讲清楚,中国是更多地依赖了全球,还是全球更多地依赖中国。
麦肯锡2019年一份研究成果显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反,中国对全球的依存度却有所下降。其编制的“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2000-2017年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逐步增长到1.2,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指数则在2007年达到0.9的最高点,到2017年则下降到0.6。麦肯锡认为,中国对外依存度的下降表明,相比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间。
今年5月,英国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五眼联盟”(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和新西兰)总体在战略上依赖中国831种不同出口产品,其中260种是关键国家基础设施所必需。另外,报告也筛选出,目前全球共有11个行业基本上是被中国所主导。
“现在的状况是‘五眼联盟’想要摆脱对中国产业链的过度依赖。”张军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是非常复杂的全球经贸关系,已经很难讲清楚谁对谁有更多的依赖。
张军提到,2007年以后,中国的总贸易额相对于GDP比重是在持续的回落,但数据显示,进口的份额没有太大的变化,贸易依存度的改变,基本上是由出口的降速造成。“现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大家最抱怨的可能是中国的市场开放不够。”对于最近热议的“双循环”问题,张军认为,目前中国应该更多地去开放市场。
避免走入误区
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意味着,“国内大循环”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点。
张军认为,过去30年,中国与全球形成的经贸关系似乎对中国的发展更有利,国内大循环要避免走入“自己跟自己玩”的误区,防范经济长期内卷化的风险。
张军提到,现在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好像开放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即便大家觉得开放也重要,但却不是那么紧迫的一个问题。但如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其实都是开放市场的结果。“如果没有开放,没有参与更多的贸易,没有参与全球的供应链,没有外商投资,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可能有过去30年里呈现出来的速度那么快。”
另外,经济规模变大以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国与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也变得不稳定。因此,中国在此时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双循环要怎么走,这个战略对全球又意味着什么。
张军反思,多年来,中国在供应链上的总体战略是要尽可能全覆盖。但全覆盖的一个结果是,不仅让很多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空间变得狭窄,也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扭曲,比如说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始终无法提升。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刘遵义曾多次提到,中国的工资被人为地压低了。“其实这是中国的经济战略导致的问题。” 张军认为,供应链全覆盖,会使工人的工资上涨得非常缓慢。如果中国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开放、不断升级在供应链中相应的区段,那么很多东西其实会让出来,不仅可以缓解中国与很多国家在供应链当中的紧张关系,也有助于不断矫正中国自身在很多宏观经济上的参数,从结构上看,会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再一个是技术的变化。以芯片为例,目前国外市场有4纳米、5纳米的芯片,而我国14纳米级别的芯片最近刚刚开始量产。张军认为,在很多领域当中,中国与国外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我觉得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追赶的空间,但这个追赶是需要我们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的技术供应链当中。”
(作者:实习生雷思敏,记者辛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