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维带有浓郁辨证特点。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
柳宗元的“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
张载认为“凡象,皆气也”,并提出“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矛盾论观点。
王夫之的“方动方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论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典籍,无论是《易经》、《道德经》,还是其它如中医理论书籍《内经》,军事理论《孙子兵法》都贯穿融汇了辩证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三大亮点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亮点之一,无中生有的智慧。中国文化中“无”是一个绝妙的范畴,是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智慧。无就是没有,但不是绝对的没有,它孕育着有。无激起了产生有的希望,无揭示了有产生的方向,无中生有是原创,是最高价值观的创新。西方管理追求有,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利用统计工具,打造管理铁幕;中方管理着眼无,“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亮点之二,矛盾统一的智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统一的结果,企业经营同样是在一系列矛盾辩证的关系中寻找统一。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发展速度与平衡现金流;有形能力与无形能力;与企业利益相关体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对企业而言把这些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就是创新。矛盾统一的智慧要求企业经营要要善于在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异中求同,寻找最大共约数,调动一切相关资源,在合作博弈中寻找双赢和多赢。
亮点之三,物极必反的智慧。否极泰来,盛极必衰,强调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转化。企业经营也是一个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过程,在形势喜人的情况下看到潜藏的危机,一个好的市场需求常常掩盖了经营管理问题。企业经营中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追求超越规律之上的完美只能适得其反。管理者要善于在矛盾的对立转化中未雨绸缪,把握机遇。
危机中的商机
南宋绍兴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华的街市失火,火势迅猛蔓延,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置于汪洋火海之中,顷刻之间化为废墟。
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几间当铺和珠宝店,也恰在那条闹市中。火势越来越猛,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眼看将毁于一旦,但是他并没有让伙计和奴仆冲进火海,舍命抢救珠宝财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挥他们迅速撤离,一副听天由命的神态,令众人大惑不解。
然后他不动声色地派人从长江沿岸平价购回大量木材、毛竹、砖瓦、石灰等建筑用材。当这些材料像小山一样堆起来的时候,他又归于沉寂,整天品茶饮酒,逍遥自在,好像失火压根儿与他毫无关系。
大火烧了数十日之后被扑灭了,但是曾经车水马龙的杭州,大半个城已是墙倒房塌一片狼籍。不几日朝廷颁旨:重建杭州城,凡经营销售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税。于是杭州城内一时大兴土木,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陡涨。裴姓商人趁机抛售建材,获利巨大,其数额远远大于被火灾焚毁的财产。
这是一个久远的特例,然而蕴含其中的经营智慧却亘古不变。谁也不希望面对危机、遭遇危机,但灾难的降临是不可避免的。回避不足取,唯一的办法是像上例中的“智”商者一样,想办法渡危机、捕商机。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做强做大,达到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