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当今政府在多次场合下提到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和原来讲到的加强需求的刺激又是怎样的关联呢?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来源于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的另外一个经济学派,就是供给学派。简单讲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出发点是强调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激发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从而能够创造供需平衡。我认为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 中央政府最近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反思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政策后做出的一次方向性和结构性调整。
过去近20年我们奉行的经济政策,尤其在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使用的是凯恩斯主义,也就是通过刺激手段扩大需求,通过不断的货币投放和经济政策的刺激,调动消费者和政府的支出。这一政策配合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在过去20多年间,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同时也造成了包括超量的货币供给在内的很多问题。作为结果,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陷入到了低质量、低效率循环的困境当中。所有人都意识到,再靠着货币的发行和各种经济政策的刺激,已经无法启动这个经济发动机,而且低效率的经济运行,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创造了没有需要的商品,而且污染了环境,污染了空气,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持续的隐患。
这一届政府上来,就是对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政策做了清醒的深刻反思之后,才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来源于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的另外一个经济学派,就是供给学派。简单讲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出发点是强调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激发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从而能够创造供需平衡。供给学派理论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之后,会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重新为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强调知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过去,我们很难理解知识、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在经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传统的经济学家们过于关注土地、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有形的生产资料,70年代的罗马俱乐部甚至忧心忡忡地发布了《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预言90年代人类可能面临能源资源枯竭的困境。但事实上,时至今日人类的石油资源也并没有用完,各种替代性能源还在不断出现。
※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约瑟夫·熊彼特在他的名著《经济周期循环论》中,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他们没有创造任何独特的生产手段,而只是用与别人不同的、更恰当的、更有力的方式,试用现存的生产手段,他们实现了‘新的组合’,他们就是企业家。”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对人类的创造力有着更大的信心。这里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对于知识的恰当使用,创造力的不断涌现,还有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作用。人类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些自然要素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使用和新的价值。
在今天中国所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当中,核心就是在强调简政放权、放松管制,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国企改革,乃至土地改革,并且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通过对市场松绑,通过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社会环境,并且激发个体的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的创造力,以及企业家精神,从而提升经济的增长质量。其中关键就是将知识和创新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注入到产品当中,并且发挥越来越大的增值作用。这些也正是最近政府提出的一系列举措的基本理论背景,包括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限制政府行为,还基本权利于社会,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的背景所在。
如果我们对这一理念还不清晰的话,看看苹果公司就知道,为什么苹果可以从iPhone手机的利润中拿走58.5%,为什么中国的代工厂工人只能拿走1.6%?因为苹果公司在这个价值增值环节创造了最多的价值,这个价值的源泉就是创新和智慧。
在这一点上,每一个做企业的人都应该对未来的政策环境和政策走向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房地产还会再繁荣吗?我认为绝对不会是在当年粗放的基础上的重复。 只要政府不再为这些低效产业注入资金,过去那种对土地的低效率使用,低劣的产品开发,加上花哨的包装营销,就能获利的时代就会一去不复返。 大家已经意识到,我们必须在这些产品中注入更多的创新元素,需要有更多开创性的商业模式,需要企业家群体将智慧和知识注入其中。
大宗商品,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乃至跌跌不休的石油价格,还会重新回到过去的高位吗?我认为几乎没有可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基础资源消费国,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会逐渐放慢,而且中国需要的不再是超过十亿吨钢材中的低端产能,需要的是可以在航空、船舶,以及各种高端制造中所需要的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必须将创新、研发和技术融入其中。
而这些呼唤的是新型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
※ 国家政策调整的意图是什么?
最近虽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很多人看的并不明朗,如果我们真正理解国家政策的这一次深刻调整,就会知道未来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中国政府都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能够将智慧,能够将知识和企业家精神变成新的增长要素,而不是重复资源的低效使用和分配。未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的创造力,以及技术的重要性将会被更多人所认知,并且获得尊重。老一代企业家,如果能够在技术附加值和创新上持续投入的话,他们依旧是新锐的企业家。相反,如果抱着传统的占有有形资源的思维,试图通过圈地圈资源,并通过所谓互联网思维招摇撞骗的企业家们,很快就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了市场,而且也缺乏了生存的根基。
对这一政策背景的深刻理解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找到未来的方向,我们甚至应该感到庆幸,中国未来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虽然所有的行动和方案还不见得完全清晰,还需要逐渐的尝试落地,但是中国未来经济新增长所依赖的要素和前景已经被勾画出来。所有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寻着这一路径找到更加明确的道路,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并且为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