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以继承的、发展的、国际化的视野去探讨中国式管理实践与华商管理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特别是,我国古代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经验,对当今的经济与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与指导意义。对于古代的经营管理思想,现在看来它还不是很系统,较为零碎,这就需要我们用现代经济学观点来整理它、来诠释它。
中国的经营思想在古代是很发达的。可以说,在现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前,最发达的经营管理思想就是在中国。有的人不理解,他们认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业不发达,怎么会有最发达的经营思想呢?其实,这样理解就错了。
试想,五千年的文明如果没有一套管理人的本领,怎么能激励人们向前,怎么约束人,是没有办法取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人的身心的平衡,这个社会一定会瓦解的。那么这套管理人的本领就是最有效的经营管理思想。此外,重农抑商这个词汇本身反映了什么?农业的困顿,商业的繁荣。逐利的市场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只好依靠国家的强力来解决。
中国经济思想史分为两部分
一是宏观国民经济管理的问题,重点是讲怎么解决产业的失衡,如何解决两极贫富的分化,包含着如何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问题。
二是微观经济组织管理的问题,现代叫企业,在民国以前我们的微观组织叫家庭,微观组织的管理在古代叫治生之学。对于当代企业而言,重点了解的是微观组织的经营管理。
从史料记载来看,最早讲治生之学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货殖列传》,他重点讲了工商业家族的经营管理,其次是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重点讲了农业家族的经营管理。
我们把微观组织管理又分为两种:
大的微观组织经营管理就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它讲的也是大家族,亦即世家大族,门阀怎么管理;
小的微观组织管理的典范就是就是宋代朱柏庐写的《朱子家训》,重点讲的小家庭也就是中小微组织怎么管理,怎么发家,怎么致富,这些都是有史书记载的。
近代有晋商、徽商等商帮,他们属于商业家族,商业家族基本上是不分家的,有一套财产集中管理、消费分散管理的制度,所以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就以这四本书为基础的的继承与发展。
我认为,最值得继承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他的核心主要讲的就是怎么经营、怎么抓住市场。内部管理要看《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它在组织管理方面讲得比较多。而无论宏观的管理还是微观的管理,只要它想进行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才能降低管理成本,这就是中国意识形态的进步。
诸子百家争鸣产生了儒家,到了宋元明清产生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价值观。这里特别讲一下,东汉时期,道教就产生了,佛教也来到了中国。这些主张超血缘的博爱的宗教能够降低不同血缘关系的人的合作成本。古人为什么强调儒家的重要?为什么强调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它有助于合作成本的降低,合作效率的提高。
所以,企业家一定要讲文化,注重文化。文化是什么呢?文化讲的是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并据此认识协调与天地人的关系。所以,文化有先进的文化、落后的文化之分,我们要创造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的功能是形成大家能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没有这个不可能降低管理成本。明清为什么商业那么发达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文化,其重要表现就是“县县有文庙,村村有关帝庙”。庙观,尤其是关公庙遍布全国,关公形象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价值观的体现,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诚信。
对于这些圣贤的经济管理思想简单的梳理,
希望能对当代华人企业发展有所启迪。
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在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在全球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我们北大华商智库课题组重点研究课题——“全球华商商业案列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专门研究海外华人企业家和国内企业家经济管理思想,然后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商业案例。
海外华人企业家的优势是,他们“走出去”的较早,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保留的比较好,且与各国文化融合度较高,拥有强大的网络,是最先“走出去”的先遣军。但同时也是有弱势的,大部分华商企业的规模不大,华人在海外是三把刀( 菜刀,理发刀,裁缝用的剪刀) 起家,现代化高科技企业总体上还不多,我们研究的日本E P S 集团严浩董事长的意义就在于他是新华商的典范- 从事高科技行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企业家们朝气蓬勃,出现了很多巨无霸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草莽英雄气质”的管理特色,这种旺盛的创新精神,这种冲劲儿对我们进入国际市场非常有帮助,但是其弱点就是“霸道色彩”太浓,“王道色彩”不足,国内企业家中的大部分对国际社会关心度不够,这就是他们的不足之处。
国内企业要“走出去”就要借助海外华商的力量,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毕竟是同祖同宗。海外华商也要向朝气蓬勃的国内企业家学习,从服务业走向高端制造业。海外企业家与国内企业家的经验与思想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促进全球华人企业家的文化底蕴与商业诚信的树立,将为华商经济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这就是创建华人自己的商业案例库的意义所在。
对于中国现代企业发展历程来说,从1978 年开始至今近40 年,是及其重要的历史段落。全球华人经济蓬勃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渐走到世界经济舞台。今天的中国企业一定是全球销售,而全球销售一定要在全球采购原料、能源、劳动力、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全球化的意识,要有全球化的思维,真的要以天下为家、四海为家。特别是国内的企业家更要有全球化意识,因为你的产品有意无意都会和国外联系在一起,怎么才能有全球化意识呢?应该多多掌握全球信息,比如:多看报纸、杂志、多看书;多往国外跑跑,走动、多交国际朋友,接触多了自然就有全球化意识了。
今天中国企业国际化有两大难点:
一是并购:企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并购手段是很普遍的。某种意义上,中国经济的崛起相对应的就是欧美经济的衰落,衰落就要有企业需要卖掉,就有了并购,并购之后怎么整合?怎么管理?我们华人企业里有没有并购成功的案例?他们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一下?
这就是我们研究台湾友嘉集团朱志洋董事长经典案例的意义所在。
国内的企业并购绝大多数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呢?基本上是把国内的那一套方法输出,他没有留意国外的情况,他仍然还是以利服人那一套,不是以德服人,不是以利益来合作,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并购失败的原因,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往往被冠以“霸道”的色彩,不是以“王道”的色彩的原因,中国企业家一定要有全球化的思维,另外他要有追求全人类商业文明的高度,他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朱志洋主导的企业海外并购为什么能成功?这与他在台湾的成长环境有关,我认为当今中华文化更多在南方而不在北方,台湾中华文化传统保持的很好,朱志洋又是出身大户家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及家庭教育影响。他的并购特点是,在国外并购企业后,公司原来的制度都不变、原来的人都不变、原来的待遇不变,为并购公司带来的就是规模化,还有资金,并把合作采购降低成本带来、把合作化销售降低成本扩大的销售带来、把全球技术合作带来,他就靠这几点把成本降低,就能使被并购企业起死回生。
这就是《论语》中的“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朱志洋为什么能做好?是因为他的全球化意识高,他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利服人。
二是价值观的问题:国内企业走向全球化肯定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就是宗教文化问题,我们的企业家不但要懂经济还要有全球价值观,以期达到降低管理成本。“走出去”的企业,如果不了解所在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不知不觉中就会让人家感到不舒服,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而仅仅有了尊重还不够,还必须拥有一个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创造能够共同聚会相互了解的机会,来降低管理成本,怎么相互了解呢?就要有一个平台。
这就是我们研究泰国华侨中医院院长蚁锦桐的价值所在。
蚁锦桐先生是已故爱国侨领蚁光炎( 蚁光炎先生系泰国华侨总商会领袖,因反抗日本侵略,积极支持祖国抗战而被日本人于1939 年暗杀)之子,他将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于华侨中医院的发展,对中医药在泰国发展贡献力量;并继承,发扬华侨领袖父亲蚁光炎精神,尽全力支持公益事业,带领团队将华侨报德善堂打造成中泰两国人民共同信仰的慈善平台。
华商经济管理思想的研究,更能丰富中国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拓宽和深化,我们要在这方面做应有的贡献。华商经济管理思想包含怎么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处理企业家心理平衡的关系。在这方面,海外的华人企业家要比国内企业家做的好一些,我认为他们在处理大局观上值得国内企业家学习。
国内企业家活得太累,大多都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就涉及到做人和做事的关系。要研究如何做人。全球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对于孔子老子等圣人的经典的著作,我们学会了多少?我们领悟了多少?我们哪方面学的还不够?我们怎么做好企业家呢?我们要通过经营实业来体现我们学习人类文明的水平,这就要通过做事来体现,做事反映企业家的思想和精神。
做企业不是最终的目的,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幸福,为全人类的幸福奋斗,那才是我们的追求,与全球华商企业家共勉!(文/周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