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人:邹广文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张力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永远是人类文明前行的一对矛盾性主题。置身于互联网时代,这一矛盾显得尤其突出。一方面,互联网将个体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到各种信息在包围过滤着我们,知识的获得原来是如此容易,以至于人们很难再有耐心和时间去证实与质疑,去进行自觉的消化吸收与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面对着全球化,面对着网络世界的飞速变化的节奏,人们又常常难以适应,"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心灵的宁静从此被打破,时间被迅速压缩,对既有文化传统的回味体验越来越被"快餐"所取代, 在飞速的时代变化之中越来越丧失文化自我。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他的《为什么设计》一书中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的文明可以以工具的使用作为重要标志,而工具的雏形其实只有两个——"棍棒"与"容器"。人类以"棍棒"扩大自身改变世界的能力,用"容器"储存智慧与情感。当远古人类捡起动物的骨头做武器去捕获猎物以获得的生活补给,这是棍棒的雏形,这是一个以拓展人的身体能力去进而改造自然、征服世界为目的"棍棒系统";而远古人类用双手捧起水来喝,这就是容器的雏形,这是一个以保存物质、智慧与情感为目的的"容器系统"。 容器从一开始保存粮食、水这样的物质东西,渐渐发展成保存智慧、历史。在锅碗瓢盆之外,还有了书籍、胶片、光盘。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棍棒系统"指向的是文化的创造与创新,"容器系统"寓意着文化的承传与守护。
人类的文化世界既需要"创造"又需要"保存"。文化的改造、变革、创新都属于"创造"系统,通过创造,文化世界得以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日新月异;而文化的守护、承传、积累等都属于"保存"系统,通过保存,文化世界得以不断地绵延拓展、生生不息。文化为什么需要创新?因为超越是人的本性,唯有不断寻求超越才凸显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人类社会才获得持续性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是人寻求超越的基本途径,超越自我,创新求变,人类生活才获得了源头活水。因此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文化传承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是一种目的性存在。每个人的一生都无法割断与历史的联系,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来龙去脉,然后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前行。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看,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呈现出内在的张力性。首先,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理由,没有继承,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没有了价值与意义。其次,只有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文化的不断繁荣,才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立足于"文化继承",着力于"文化创新",这也许是我们在文化前行过程中的应有态度。
2、互联网技术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在技木越来越发达的现时代,人类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按着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说法,人是文化的存在,人因其文化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而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又常常将技术的进步与突破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这无形中就凸显了"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抑或说"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张力。
如果检视当今世界人类各种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比互联网技术更深远的了。这种将各个计算机互相联接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互联网络,让我们深切地感觉到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置身于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其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文化生活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文化传播的覆盖面更广、传播效率更高、储存方式更为便捷。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呈现为技术操纵的世界,我们的时代日趋呈现为技术的时代。尤其是在当下偏重物质的实用主义氛围弥漫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不可调和。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C.P.斯诺在其《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现如今,这两种文化的分裂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里,"技术"是内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抑或说技术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记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这一方面源于技术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的有限性,技术是受控于人的,面对技术,人们可以从容地展开自己的生活。但是在现代社会,技术缩小了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距离,人与自然最直接的沟通方式越来越被技术手段替代了,许多技术甚至颠覆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传统理解。
我们这里所说的"技术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使用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了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置身于技术时代,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去思考如何防止技术背离人类文化发展初衷并导致技术异化?如何去塑造我们健康的精神生活?如何去延续我们的文化传承? 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首先需要对于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准确的判定。
首先,互联网真实地推进了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在互联网诞生的半个多世纪,这项全新的媒介技术使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通畅便捷,它使得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再也不能拘谨在一隅之地。互联网与人类的全球化进程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今天,每个人都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到了全球化的发展图景。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各种文化在地理上的分割状态,迅速地建立起了不同文化间的新的时空关系,让我们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紧缩了,"全球村"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某些曾经看似遥远的、与世隔绝的文化,一下子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密切起来。虽"远在天涯"但同时又感觉"近在咫尺",这就真实地呈现出了马克思所预示的人类的"普遍性交往"时代。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通过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控制而将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次,互联网正在重塑着我们的公共生活。互联网成就了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的新时代,各种社交媒体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和公众参与方式,互联网重塑了人们公共生活,普通民众从未像今天一样,拥有如此强大的话语权。网络生活给社会的多元文化表达提供了可能,有利于人们寻找不同文化主体间的"最大公约数", 有利于全社会开放、包容、多元的氛围的营造,进而创生出新的文化。
再次,互联网时代使文化传递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文化是以纵向传递为主导的"前喻文化",个体经验与经历是重要的文化资本,年长者居于文化传播的核心位置;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呈现出了横向传递甚至逆向传递的态势,即"并喻文化"或"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常常成了文化传播舞台的核心角色。这就催生了"学习时代"的到来——人生争胜的本钱是学习,只有不断学习,去不断拓展新知识新体验,你才能够跟上这个时代。因此重要的不在于你"现在如何",而在于你 "将来如何"。
最后,互联网带来了人类文化的结构性转换与重建。今天的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文化传递和融合的主要通道,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诉求、新的社会精神,并以一种全新的文化经验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变革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们的实践生活,在注重技术物质效用的同时,更加关注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效用;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知识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要特别防止技术的异化,防止技术背离人类文化发展初衷,确保文化的健康发展。
3、在文化创新与文化承传之间如何平衡?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给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要在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一个民族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这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纠结更加明显:基于文化创新之使命,我们常常感到传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是当文化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我们又产生失去存在之根的焦虑;我们在充满豪情地奔向未来,但又无时不受着文化传统的困扰;面对着西方文化的滚滚洪流,又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艰巨性、紧迫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因为它是民族精神之源;但是人类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不会停止,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因此,需要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做出冷静地思考,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依托互联网这一平台,激发民族的创造活力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就是说,现时代的创新实践是在开放、合作、平等与全球化的前提之下发生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环境业已形成。无论任何人只要拥有好的创意,就能够插上腾飞的翅膀,打破固有的藩篱,实现全新的突破。每个个体又通过互联网而联系在了一起,势必爆发出巨大的创新能量。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仅是种的延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持续创新,只有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才能使一个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文化的生命。当代,无论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还是对外来文化先进合理成分的学习和借鉴,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互联网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观念的更新。因为人们在逐步熟悉、运用网络的同时也在与"他者"文化的对话中反省审视着自身,并进一步促进着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革命,由此促成了崭新而独特的文化形态的不断产生和发展,并给社会发展以新的契机。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提出了"颠覆性创新"概念,即指通过引入新技术、产品或者服务推动企业的实质性变革,进而让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得到更大的提高。的确,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新时代,技术变革在不断加速,不单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加快,更在于大量新技术的竞相涌现、相互交融,并与各种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新业态相融合,共同推动着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的更替和相关领域革命性的变革。
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应充分重视创新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锐意革新。应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创新能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注意通过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灵活、创新的组织体系,为适应创新变革的机遇而健全组织保障。
从另一角度看,我们有不能离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守护去空谈文化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这种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每个民族在其现代化实践生活中总无法回避"我从哪里来"的问题。随着民族文化自省意识的增强,我们深切感到努力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实践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置身于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人,只有重新评估、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在传统中寻找营养,并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当今现实,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身定位。
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是文化守护。我们应该自觉做好文化守护这篇大文章。乍看起来,文化守护似乎是同"开放"、"进步"的观念直接对立的,但它却是使进步变得稳妥有效的一个必要前提。没有思想的积累与沉淀,所谓的开放与进步最终可能演变成一场躁动、狂欢的游戏,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传统为根基的有机体,它通过世世代代的文化积累才呈现出今天的景象。而文化领域是一个意义的领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为人的生命提供一种解释系统,以确立生命的理由。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自己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可谓意味深长。在他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推崇神圣感、敬畏感和秩序感的社会,应该诉诸一种传统的统一性、聚合性与稳定性的"保守"取向。的确,我们不应把社会简化成一部机器,指望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就可将它整体拆卸和全盘组装。而是需要从传统的经验智慧那里寻找可靠的向导。如果离开对传统的守护,我们生存的意义根基就被斩断了,我们就会沦落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漂泊者。文化守护的根本价值在于:它审慎地规划着人类的意义边界,彰显着人类生活实践的历史合理性与价值正当性,化解着人类在前行时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和文化难题。
总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我们这里强调二者的平衡,其实意在强调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努力坚守住传统,以一双看淡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 文化的传承它应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才具有"传下去"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传统对于人之所以重要,这是因为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不可能从空白处起步,人类所从事的每一种文化活动,所得出的任何有关世界的新知识都将受到既已存在的某种"文化方式"、"理论框架"以及"生活样法"的支持。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传统的庇荫之下,一个民族的内部成员才获得了文化认同,并拥有文化归属感。无论身居何处,精神家园都让我们魂牵梦萦,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在自觉守护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创新机制的研究与思考。诚然,文化创新问题是一个异常艰巨的工作,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文化的变迁是最缓慢的。慎言文化创新也许是明智的,但是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又要求我们必须面对文化创新的问题。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平衡来看,只重视文化继承是不够的, 没有文化创新, 其传承也会失去意义,因为这是一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系。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觉,依笔者来看即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新文化的建构,一方面从传统之中获取文化创新的灵感与恒久动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传统与创造的结合中去前瞻未来、建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