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吴晓波频道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吴晓波:企业家们所要的“信心”到底是什么

义乌和全国的大小老板们,今天所要的信心,大概就是这三条了:环境公平、依法治理、良民不扰。

 文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

11月中,《经济观察报》记者去义乌进行民企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那里的冬天是这些年来最冷的。关停歇业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一位政府官员的看法很有意思,他对记者说,“能够关停的企业,说明还是有实力的。”

因为——“一些停不掉的企业是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依靠融资继续做下去,也不知道能维持到哪一年。”

这当然是冷到了冰点的判断。

接下来,记者的一个观察非常微妙,他写道:“在采访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对于这批民营企业家来说,他们主要是两方面的诉求——稳信心和提高社会地位。”

你看,即便是此刻,企业家们要的也不是贷款、市场或解困资金,而是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信心。

在义乌老板们的朴素意识中,做生意就是“愿赌服输”,美国人的订单没有了,还可以开发欧洲或中东市场,但关键是,我要有“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不活跃,说到底就是两件事情,企业家敢不敢投资,老百姓肯不肯消费。有了,皆大欢喜,没有,冰封雪飘。

而两者,都关乎信心。

那么,企业家们所要的“信心”到底是什么?

2、

在四十年的改革史上,增长曲线的起伏图,就是信心的起伏图。

简单算一下,有过那么几次信心的大低谷期,分别是1982年、1990年、1998年、2008年,它们的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周期性的,有的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的是改革重大受挫。而走出低谷的特征则是同样的,即政府释放了重大的政策红利,并发生一起拐点性事件。

1982年的那次信心复苏,是1984年邓小平进行了第一次南巡,肯定特区经验,并在那一年召开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0年那次,是1992年更为著名的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国策,进而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推出了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1998年那次,是新任总理朱镕基咬牙宣布“抬着棺材搞改革”,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击退了索罗斯对港股的狙击,然后进行重大的产业政策调整,开放房地产市场、外贸管制和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从而构成了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新三驾马车;

2008年那次,是启动四万亿计划和刺激资本市场复苏,让恐惧变成了生产力,从而强行拉动了经济的触底反弹。

2018年的此次经济危机,虽然在表征上无法进行简单的历史比拟,然而,就危险程度而言,与上述四次相比,其实并没有“更为严重”的表现。随着经济规模的壮大和民间资本的雄厚,甚至在忍耐度和腾挪的空间上,似乎还较为增加了。

但是,同样的考验是,我们期待政府释放怎样的改革红利以提振民间信心,此外,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一起拐点性事件。

关于第二个悬念,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它关乎历史的戏剧性。但关于第一个悬念,是值得认真讨论的。

3、

改革开放四十年,前三十年的激荡,就根本而言,是因为改革有清晰的朝野共识——它建立在“摆脱贫穷、追求富强”的认知基础上,也有相当明确的“假想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那一阶段,所谓的“信心”,均来自经济政策的松绑和对外延式增长的无比自信,所以,就有了“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民间说法。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物质匮乏已经让位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科学和谐的发展观。作为“假想敌”的计划经济已然瓦解。而外延式增长的空间已经被压缩,转型升级和应对陌生的市场竞争成为新的生存课题。

在这样的改革新周期中,2700万民营企业家的公共诉求就变得更加复杂了,也提出了更高的“信心要求”,并超出了单纯的经济政策范畴。

我记得2010年,吴敬琏教授80寿辰,我创作完成《吴敬琏传》,在书稿下印厂的前一刻,我请吴老师在图书的扉页上题一句话。他在自己那间简陋而丰饶的书房里拿过一张纸,写下了九个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他特意提示说,是法治,而不是法制。

在老先生的意识中,中国改革最大的成就,便是把一个计划经济的体制改造成了市场经济体制,而接下来的任务是让市场经济法治化。有法治的市场经济是好的市场经济,反之,就是坏的市场经济。

在我的理解中,法治化的内涵大抵有三个。

其一,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没有旋转门,没有玻璃墙,对内对外公平开放,不要给任何人或所有制企业以“特殊的待遇”;

其二,让看得见的行政之手,越少见越好。平心做生意,有事找法院。政策不是不可以调整,但要有依法程序,需保持司法的独立性和威严性;

其三,对民营企业家不要低看一眼,也不必高看一眼,他们中的任何一员,只要在生产合格的产品、在合法纳税、善待员工、不破坏环境,就不应该受到政府的打扰。他们的意见,可听可不听,但要有正当的发声渠道,保持思想市场的自由和开放性。

简单地归纳一下,就是:环境公平、依法治理、良民不扰。

义乌和全国的大小老板们,今天所要的信心,大概便是这三条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鞭策》
[故事]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一味的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