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阳明心学、名相管仲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6年12月08日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迷本就是悟本,无明即是法性,烦恼即是菩提。
    (老子)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庄子)堕肢体,黜聪明,吾丧我。(孟子)反身而诚。(孔子)反求诸己。(曾子)一日三省吾身。(禅宗)明心现性。(王阳明) 良知。脱离了对外物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的反思,也是了解自我真实状态的唯一手段
    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体(镜子,空无一物,照什么才是什么,客观真实还原),意之动(由本体状态瞬间转换至经验状态),良知(天生具有,本然状态,心体通透,心怀光明),格物(正事,以诚意,正心的心态去正事)
    庄子之齐物:通过事物相对状态的揭示,要求我们超越相对,进入道的绝对。齐物,超越相对,进入道的绝对,才有可能以道观物。让人的眼睛换成道的眼睛,以道观物,万物一齐。老子之道:超越万物,无所谓仁与不仁。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
孟子四端之心:恻隐羞愧辞让是非
王阳明:心外无物。将世间万物都去关心,都去体恤,都纳入到自己的心灵中去关怀,人与天地合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人道与天道的浑然一体,而非主观唯心主义。
     浙大董平教授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在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而我们的态度,在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行动方式。我们的这个行动方式也就直接决定了我们这个行动的结果,而我们的这个行动结果又一定需要我们自己去把它承担起来。
如果是这样,我们取一种什么态度去对待我们自己,去对待这个世界,去对待我们所从事于其中的事,那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只有我们的心体是光明的,我们的心体还归它本然的澄明状态,我相信我们的态度才会是公的,才会是公正的,才会是公平的,君子坦荡荡。
只有出于公心,以衡准之心,以公天下之心,以原本就是光明剔透良知之本然状态,去对待这个世界,去承接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的态度就会是公平的,我们所处的结果就会是公正的,那就叫做正义,脱离了这一点谈不上正义,那都是私心私欲在起作用。
只有我们的心体光明,我们的世界才光明,这就是我想所的最后的意思。一切理论的研究推导,如果不落实到我么的生活本身,不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所有这一切理论,对我来说同样没有意义。因为跟我不关心,所有我要真正让这些东西是我关起心来,我们就要把它转换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用这样子的一些观点来拓展我们的生活世界,用这样子的一些观点来建构我们自己的思想世界。
 
王阳明:知行合一。真知就是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强调:知识的过程必定是通过一个实践的过程来体现的,最终的实践也才是知识价值获得实现的最后境界。
    通过两次完整地聆听浙大董平教授对于王阳明心学的讲授,对自己具有很大的内心触动与启发。
    首先,“知行合一”要求我们在知晓的基础上去执行去落实才是真正的知,知道了不去执行而是听从自己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感觉去行事,不断地做出违背自己通透心体的事情。坚持知行合一就是要求自己要坚定地执行正确的事情,而不是被原生态的感觉去驱动做事,不要被不良情绪所干扰。知行合一对于我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对良知认定的正确的事情的坚持实施。
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要落入情绪的陷阱中!理性的光辉与坚定的践行。
    其次,一个人只有心体光明,他的世界才光明。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着他对待事物的态度,这个态度又决定着行为的方式,而行为的方式决定了行为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却又需要自己来承担。因此必须拥有一个光明的心体,才有可能获得好行为结果。董平教授强调要“大其心”,来拓展我们的生活世界,来构建我们的思想世界。
由此又想到了花荣在其著述中强调一个男人要拥有“高贵的灵魂”,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并且王阳明也是花荣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没有之一。
    第三,理性的光辉与实践的大道。王阳明心学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与实践的大道,强调通过格物来致良知,通过强调无善无恶心之本,闪烁出客观分析一切事物的理性光辉。
突出强调实践,知识的过程必定是通过一个实践的过程来体现的,最终的实践也才是知识价值获得实现的最后境界。通过知行合一来验证知识的价值。
如果你说你博学多才,那你就露一手给大家看看!
     第四,圣人道德与商业生意。如果大家都以圣人之道去面对一切事物,我想这个市场经济的商业社会估计难于正常运作,如果大家都舍己为人,那么商品交换难以实施。我的思考是人性道德的升华与市场经济的生意是两个互有交集的两个领域的事物。现实中是仅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圣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凡人,因此这个社会的法则还是为凡人设定的,它的前提假设是合法利己。追求成为圣人或心向往之成为个人精神道德层面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当下社会的基本法则。
道德与生意:道德是对公众利益的遵守及追求生命升华的境界,生意是在合法范畴内的利益最大化。西方人基本将两者分开看,因为从全然道德层面做生意将不存在现代意义商业社会,那是人人皆尧舜的理想世界,从这个意义来思考也可以得出当初为何中国这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源于与中国传统圣人文化的对接。
所以,生意就是生意,慈善就是慈善。两者无法融为一体。比尔盖茨通过微软这个生意赚钱实现自己在商业社会的财富价值,又通过梅琳达盖茨基金这个机构开展慈善活动实现了在道德领域的超凡脱俗与自身生命境界的升华。他罕见地先后在两个领域都达到了卓越的成就。
最后,立德、立言、立功的首创,中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对于先秦古典中国哲学以及对宋明理学的创新型继承,同时又对儒学融入了禅宗与道教的精华,成为了中国儒学的最后集大成者。当今众多对王阳明心学用现代汉语及西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进行粗略解读就可能会得出阳明心学主观唯心主义的谬误之中。
其实,阳明心学高度概括了圣人之道(致良知),同时也给出了实施路径(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且突出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同时王阳明独创性地提出客观事物的存在具有“寂”与“显”的状态区分,两种状态既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关键是对于不同的关系情境而言。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立德、立言、立功上不断践行着,这与西方坐而论道式辩证逻辑哲学家具有很大的不同,恰恰如此也反正了王阳明心学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君臣就管仲之后择相之事,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开方如何?”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桓公:“鲍叔牙如何?”管仲:“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不可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董平课程
董平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