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这个概念我们该怎么去理解?打个比方,孩子没出生之前,还在母体里,叫做“混沌”,孩子出来之后就是“秩序”。
华为的“混沌”一词是怎么来的?有一次,我们在华为开会,会议室大概容纳30-40人,争吵的场面一片混乱,指挥也指挥不动。我说:“任总,这不是混乱,这是混沌。”下面这帮人已经被训的够呛了,突然来这么一句“混沌”,感觉就好像要吃“馄饨”一样,氛围一下子就缓和、轻松了下来。
任总看了看我说:“嗯,是混沌。”他还真就这么认可。后来,华为用“混沌”这个词比较多起来,整天琢磨“混沌”这两个字,也都拿“混沌”说事。
什么是混沌?什么是秩序?
说话的时候是混沌,写成文字是秩序。
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以重复来重复去,说好几遍,但是一旦写到纸面上,写成文字,它就是有秩序的。
“网”是混沌,“链条”是秩序。
过去我们研究管理,一般都研究链条:供应链、价值链等,都在讲“链”。现在都在讲“互联网”,在讲“网”。链条和别的东西再连接起来,节点很多的。公司里面最简单的面就是矩阵体系。它通过两条线就连起来的。现在技术发达了,接收信息与处理信息就快了。互联网是混沌的,链条是有秩序的。
思考时是混沌,表述时是秩序。
企业家创新,靠的是想象力,感觉对了,再推动者往前走。思考东西的时候,是混沌的。但是表述出来的,应该是有秩序的。
搞经营是混沌,抓管理是秩序。
平时我们抓营销、抓创新、抓技术,应该是混沌的。但是搁到管理上,乱变革肯定不行,必须是秩序的。系统要是被损坏了,回都回不来了。经营、创新应该是混沌的。管理、考核,应该是秩序的。
“混沌”是用来创新,“秩序”是用来实现效率。
混沌是用于创新的,因为搞不清楚未来,先探索,死几个算几个。混沌状态,它产生新东西,但是不产生效率。互联网企业本来就是创新,所以,死了一批企业也是应该的,有10-20%的几率成功已经很不错了。
我以前研究过一些国外企业,美国、日本的成功率是8%。为什么那些企业活不下来,就是秩序不行。混沌是用于创新的,秩序是用于实现效率的。企业就是组织体,没有组织,企业很难活下来。
混沌是一种结构,它保持一种活力和动态
混沌本身就是个哲学概念。混沌和秩序,有一个什么样的中间状态和桥梁?
混沌和秩序,讲的全是结构问题。它不是点,不是线,不是面,而是互相动起来的结构。这里面有两个核心概念:第一,自组织,自组织就是个混沌状态;第二,耗散结构,是它的又一个核心概念。比如从水到气的中间,既不是气态,也不是液态,而是中间那个状态。这就是耗散结构。
企业组织中,需要有“混沌”和“秩序”的结构。企业要对它进行调整,往水这边也可以,往气这边也可以(在混沌与秩序间进行调整和把握)。这个调整与管理,它需要能耐,需要管理者的敏感性,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这种结构性的东西,就是为了让它保持一种活力和动态。组织内既不能无限忠诚,也不能让奋斗者都死了。这个中间状态意味着什么呢,从哲学上来讲,这家公司在别人看来,捋不清楚的,他还能容忍,这就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他能容忍组织里明显的两个矛盾的东西共存。既要将落后退的10%干掉,让20%的持续优秀,余下那70%的跟着你跑,鼓励谁,干掉谁,这就是在调整结构性的东西,让组织产生动力。
华为:制造混沌,而不是创造秩序
华为的做法,就是制造混沌,而不是创造秩序。正是因为有了混沌,才有了动力,才有15万人在市场上冲,在拼命。如果慢慢变成秩序的东西,这个“熵”就会被破坏掉,就会产生“负熵”。
走进混沌,不如说是创造混沌与秩序的结构。走向秩序又不断在打破秩序,是不断往秩序走的过程。这个世界的“道”,其规律是往无序走。然后死掉,一切静止。一个组织,当你不去管它的时候,就像一个破土墙搁在沙漠里,多少年之后,在沙漠里肯定就看不见它了。有一本书叫做《向死而生》,本来没有死,为什么又要向死而生呢?就是对企业生命进行管理,让企业活得更久一点。
所谓管理得当,就是在不断的混沌中来寻找秩序,但是又不能破坏混沌的状态。
前两天看到一篇说华为的帖子,骂华为的声音一大片。什么中层干部坏的要死,尽想各种招来折腾人。华为允许人家骂自己。华为不需要你有那么高强度的忠诚心。
一个人的忠诚心太强了,他就不走了,赶他都赶不走,那怎么会有耗散结构中间那个八角形呢?没有的。所以一个活着的公司,一定要保证人员是在流动的。一会儿出去,一会儿进来,保证系统的开放和交换。如果没有混沌与秩序的结构,你的企业怎么会是一个有活力的组织呢?好的组织是一个开放和交换的系统。
比如华为在业绩非常好的时候,赚的钱多的时候,就不发放给员工。业绩非常好,不就是忠诚心强吗?员工玩命在那干活,但是就是不发放给你。但是,优秀的人才还是都往这里聚集,这就是在做一个耗散结构,不能让里面的员工进入一个很有秩序、明白自己明年、后年、再后来能挣多少钱的状态。
这个心态,我深有体会。当年我在考虑要不要当大学老师的时候,想过这个问题。当一名大学老师,当到头,掐指一算,一辈子又能挣多少钱呢?这时,我的“秩序”感就出来了。一辈子不就这么多钱吗?当一个人的目标能算的出来,有秩序的时候,是没有激励的。所以,企业必须创造一种让你充满希望,但是算不清楚的混沌状态。
华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业绩非常好,员工责任心非常强,还往外赶。有的公司是什么都不成,还拼命往里面拉人。这种创造秩序,其实是错的。华为是在创造混沌,而不是创造秩序的。创造秩序,是顺应大自然的有序化,只能是死上加死,最后死的更快。
所以,任正非真的是一个革命家和创新家,他是在试图打乱某个东西来适应这个自然淘汰的规律,这就是混沌。但是,企业的整体状态又能够把握得住,人才又非常愿意到华为来。这就是任正非厉害之处。
正如华为自己所说,华为不依赖技术,不依赖人才,不依赖资金,什么都不依赖,但是最后,这些又都来了。因为它通过这样一个耗散结构,选择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走进混沌,就是创造更高层次的秩序
产品有结构,业务有结构,地域有结构,分配和价值创造一样有结构,这个结构必须有适度混沌,还要能控制住。不可控制的叫做混乱,可控叫做混沌。
这个结构的状态,很多企业搞不清楚。这存在组织的风险,组织的风险非常难控制。
一些企业经常喊“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世上哪有这种事情,它把话说绝了,这就不是混沌。“既要×××又要×××”,“×××要兼顾”,“×××要结合”……这不瞎说吗?所以,你一听到他的语言结构,就知道他的思维结构,是不具备活力和张力。他们拿这个忽悠人,最后连自己也忽悠了。这就属于混乱,而不是混沌。
为什么这一类和那一类之间会产生结构性关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走进混沌,是要改变原来的结构。叫做走进混沌,或者叫做创造混沌,产生更高层的秩序,通过混沌来创新。在系统的边缘,产生一个新的秩序。在不影响原来的系统前提下进行“革命”,然后慢慢演化成整个系统的、渐进式的变化。这是耗散的张力在改变。
企业也要找到自己的底线。有了这个底线,改变个什么制度、体系都可以,只要不改变这个游戏规则就成。
当你知道底线,知道未来一定是混沌的时候,你不用给它梳理的特别清楚,不用去将每个问题都一并解决掉。有很多问题,你不解决它,最后也就自然而然解决掉了。就是这个道理。
技术和制度,才能支撑住一个企业的混沌状态
我们的社会如果可以划分,那有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知识世界、思考世界。
物质世界在按照它本来既定的规律在运行,知识世界在迅速地扩张和膨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那么思考世界呢?未来谁能活得好,肯定是谁脑子最不乱的那个,这就是思维世界的不同。
有些人会布局,有洞察力,知道走进混沌。走进混沌之后,他还能看到光。我接触过几个做投资的,他们说投资就是将钱投向那些无法靠资本影响的领域,一定要是在技术上非常高端,能够屏蔽掉其他竞争对手才行。
否则,当别人的钱更多,杠杆效应一出来,分分钟等待被灭掉的命运。未来,一定是知识世界往哪儿走,投资才会往哪儿去。企业必须找到可支撑的技术,这是结构里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第二个支撑点在哪里呢?就是法律和规则,或者叫制度。有透明的游戏规则。有了技术和制度这两个东西支撑的企业,才处于一个混沌状态。要不,肯定是混乱状态。
管理的心智,就是看到混沌
太有秩序没活力,太混乱人才留不住。这两年我出国比较多,像日本、英国,那里的人一个个都成了机器人,太规范、太有秩序了,人和人走路偶尔的碰撞与接触都没有,没什么活力可言,作为个体也没太多机会;而像叙利亚、埃及、乌克兰等,就是混乱一片,社会一旦乱了,一些非常厉害的人,或者说风险规避比较强的人,就不敢待在那里。
中国不这样,混沌放在中国的目前是最合适的。它是混沌状态,但又没有到混乱那个份上。你到大街上走一走就知道,这是中国活力的表现。
我们经常讲合作,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我觉得这都是说胡话,必须走对道才行。没走对道,没完成企业的目标,走再远又能走到哪里去了呢?你走快是要干嘛?话说得漂亮没有用,最后还是要干出业绩来,要将事情做得漂亮。
所有的秩序,都不具备标准。那么,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呢?就是业绩。我们能不能找到这样一批企业,比如说华为,首先,它确实有技术;第二,它内部有管理的秩序。它有一套制度、流程,在推动企业不断地往前走;第三,光有前面两个还不行,还得有业绩。没有业绩做支撑,谈技术和管理都是空话。
网络上有一个文章,对比联想跟华为。联想业绩不行,华为业绩行。也许这也是华为一步步能走到今天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