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期间,欧美股市暴跌,到今天,似乎风暴开始缓和,但是,是真的缓和吗?
本月初,瑞士信贷银行一周暴跌18%,股价已经创下了24年 的新低,德意志银行一周跌幅约8%,已经创下了次贷危机以来新低和历史新低,其它欧洲银行也是狂跌。和欧洲一样难兄难弟的是日本,尽管日本央行一再疯狂的 宽松,2016年,日本的银行股在上周以前暴跌超过25%。虽然德银声称,德银均有能力偿付风险级别最高的债券,以此来解释股价暴跌的原因,这或许是乐观的。
再看看亚洲的香港,据媒体报道:“香港中原地产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至1月27日,2016年1月份私人住宅(包括一手及二手)买卖合约登记暂录1670宗,总值131.4亿元。 估计整月约有1820宗及140.0亿元,将较2015年12月的3869宗及290.4亿元,分别显着下跌53.0%及51.8%。这是香港一二手买卖 首次跌破二千宗水平,是创1995年7月该公司有记录以来的逾二十年历史新低。“ 在此,我们不管价格,成交量如此剧烈地萎缩,本质是需求快速萎缩。
房地产的本质就是银行,巨量的信贷堆积在房产产业之中,虽然各个投行都在预测香港房地产的价格在今明两年下跌的幅度,一般是两年内跌幅在25%左右,可是却不那么乐观,有几个因素来支撑:
第一,香港社会从去年”占中“以来,开始出现不稳定的信号,资本最敏感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是汇差、利差、经济增长等因素,都不是,对资本最敏感的是社会稳定性,如果继续如此状态持续下去,很可能带来更大规模的资本流出浪潮;
第二,美联储加息,成为扰动香港资本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香港作为世界主要的贸易港口和金融中心,经济增长严 重依赖全球贸易,全球经济低迷、大宗价格下跌和东北亚局势的持续动荡,将严重地影响香港经济;
第四,香港社会贫富差距太大,资产泡沫太严重。如果房地产下跌的预期一旦形成,在成交量快速萎缩的今天,很可能不是媒体、投行想象的那么平滑,特区政府的政策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效力。一旦下跌的速度超出预期(很有可能),带来的依旧是银行的问题,与欧洲、日本的情形并无二致。
造成欧日银行和香港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是各国和地区央行的低利率(负利率)政策。
欧洲、日本的经济长期低迷,央行长期采取低利率(负利率)政策,就鼓励或逼迫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松自己的风险管控,进入新兴市场逐利。
可是,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委内瑞拉以及中东和非洲的大宗生产国的经济风雨飘摇,未来,企业倒闭或银行倒闭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据德勤在最新研究报告中预计:”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侵蚀了石油企业盈利和削减债务的能力,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油企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
该报告在对全球超过500家上市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生产企业进行审查后指出,在油价处于十余年来低位的条件下,油企利润缩减,不得不削减预算以及裁员。其中存在破产风险的175家油企总负债超过 1500亿美元。
德勤分析师指出,增发股票和资产出售进一步削弱了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这些公司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
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原油,也发生在铁矿石等其他大宗商品领域,也发生在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领域。
当这些公司走向不归路的同时,那些过去进入新兴市场进行“海外冒险”的欧洲、日本、美国银行,他们就只能进行坏账减记,出现银行破产并不稀奇,这才是欧美银行股价大跌的深刻原因,虽然对于德银、瑞士信贷来说,他们的国家有能力用财政救助,但是,西班牙、意大利甚至美国的银行可能没有这样的”福气“,一旦破产,必定造成惊涛巨浪。
香港的今天,也是货币过于宽松的后果,但是香港有特定的原因:
第一,美联储在2008年以后,持续进行货币宽松措施,香港金管局也只能被动宽松;
第二,2009-2010年和2012年以后,大陆进行的也是货币宽松措施,推动香港的楼市。
第三,次贷危机后,经济全球化步入最高峰,有利于香港这个以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为主的经济体,推动资产价格。香港成为美资、人民币和全球贸易航运行业的资本角逐之地,共同早就了今天的泡沫。
今天,所有因素都在逆转,形成了香港房地产的危局,出现的问题依旧是银行的问题,也依旧是长期信贷宽松的恶果。如果本轮房地产泡沫破裂,估计香港的房地产将形成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的局势,三五年内无望探底。
这不仅仅体现在香港和欧日的银行业,世界其他所有地方基本都一样,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罪魁祸首就是各国央行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全球政治、军事、经济局势一朝爆发,就到了还账的时候,其结局是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一旦银行业爆发危机,政府还有能力救助吗?答案是无。
当今,美国的国债/GDP之比尚在100%左右,欧洲约在93%,日本在250%以上,中国虽然中央财政的负债还相对较好,但中国有自己的特色,大量的国企债务、地方债都是中央的隐形负债。实际上,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增长最快的就是债务,各国政府到今天都是债台高筑,比叫花子还叫花子,根本没有救助能力。何况危机爆发,利率必定暴涨,政府也无法继续发债、增加债务率进行救助。
央行干什么?
经济走到今天,央行已经束手无策,使用货币政策继续对抗经济的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经济增长在于管理效率、科技进步等因素,印钞不过是庞氏骗局,看起来印钞可以推动资产价格,进而带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货币推动的,主要体现在资产价格上,可是,当人们的实际需求消失以后(资产价格不断上 升,实际需求就下降并最终消失),高昂的资产价格就只能高台跳水,货币推动的经济增长就成为南柯一梦,加倍偿还。
今天的原油就是典范,在需求高涨时期,形成牛市,而全球的低利率政策进一步放大了牛市的涨幅,我在前面分析过,如果仅考虑供需关系,全球原油的价格高点,不过在40-50美元,可12-13年很 多时间在100美元以上,低利率政策放大了原油涨幅。可是,供需矛盾爆发之后,意味着需求跟不上供给,油价暴跌,加倍还账,其他的资产价格也是一样的原理,这不难理解,现在,首先是香港的楼市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当今,无所事事的央行之所以无所事事,都还在保资产和保汇率之间徘徊,当各国资产价格供需矛盾像原油一样剧烈爆发以后,银行出现巨大的危机,这将带来社会动荡,那时,央行只有当初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条路可走,印钞拯救,再也顾不得货币的价值,全球信用货币面临的是巨大的危机。
本轮危机实际上是信用货币的危机,形成现在现状的原因是央行的道德水准丧失,长期印钞发展经济,实行低利率或负利率政策,还有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不只是美联储,欧日中和所有新兴国家都在这样做,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M2增速长期超过经济增速,就是最本质的量化宽松)。
未来危机爆发之后,央行也只有印钞, 其实,这是所有信用货币的唯一道路,也是不归路,企业破产、商业银行破产之后,紧随的是某些央行破产。最终,可以守护人们财富的总是黄金,历史的一幕不断上演,每次的剧目都一样。如果谁可以不印钞,自身的财政和经济可以抵抗危机并度过危机,那他的货币就是信用货币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