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确定是否能让世界迁就你的想法,说明你还不了解你自己
有过类似情况,开发者耗费许久研究出的最终版本,显得呆板又沉闷。
仅为一说明问题之例,理论上,原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在7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的,其实是有些道理的:系统之内为常识,98%的人生活在常识中,跳出系统为见识,仅有2%的人能够跳出常识对我们的束缚,发现见识。而见识比常识重要的多,生活在常识之内,只能复制别人已经做的事情再做出来,是从1到N;可见识里,是从0到1,把一个没有的东西做出来。
“基于事物本身的商业模式”可理解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初衷。以产品为中心,产生在生产时代,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需求巨大,而卖方市场供给不足。消费者在现有生产条件下,选择接近自己购买能力和欲望的商品,对创新的强烈度并不高。生产者的目光,锁定在产品的成本和利润上,以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适合市场竞价的消费品。
随着需求层次的变化,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凸显,企业应尽快适应这种变化,调整新阶段的管理思维。
对每个新挖掘的需求领域,都存在1到N的故事。风起云涌的智能手机市场,一些小伙伴探头进来,一些老伙伴遗憾收场。在社交应用还是七分天下时,众多软件曾在市场分得一杯羹,且用户反响不错,之后却销声匿迹。比如,微软旗下的MSN,人人网,米聊,飞信等。最后,微信成为当家花旦,但微信并不是开发者耗时耗力的完美品,最初的微信甚至不能在PC端登录,它的完善经过了一个与用户不断磨合和协商的过程。这即是互联网生态下,市场对企业的含蓄暗示。读懂消费者的内心,满足但不限定在消费者需求的层面上。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消费者切实体验检测、完善后的产品,一定最适合大众口味。我们并不否定乔布斯一贯坚信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乔布斯曾因此被“逐出”苹果,但当他返回苹果,我们看到的依旧是沾染他强硬思维的“以产品为核心”的艺术品。可,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像乔布斯一样,患上极端的“完美强迫症”,并屏气凝神,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其实,这份追求完美的背后也体现了他对用户心理的博弈。
如果不确定是否能让世界迁就你的想法,最好学会从付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这只是退而求其次。
克里希纳穆提的核心思想是:you are the world!如果你真有信心,你自己自然会知道,那就什么都好办了。
一个产品,服务了你的真心,也就服务了所有人。难点在于自诚,诚,勿自欺也。
精益创业 见识世界里的从0到1
精益创业是硅谷流行的一种新方法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先在市场投入一个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优化,以期适应市场。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得益互联网的推动,全球正处于空前创业的高潮阶段,同时,每天都有创业企业面临倒闭,或走在兼并的路上。复杂业态,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已不适用于新创企业。新一代的创业者和梦想家,需要找寻建立成功企业的新思路。
埃里克·莱斯在创立IMVU公司前,经历了惨痛的创业失败。他发现,新创企业的成功不在于优良的基因,或生逢其时、其地,恰是乏味的琐事和细节才至关重要。IMVU是VR社交里的虚拟游戏。IMVU的首席执行官 Brett Durrett 表示:“创意是我们真正的核心,我们看到虚拟现实会成为社交的未来。”
因为执着于创意,原本应该花几年时间完善的技术,却在早期只开发了一个最小化的可行性产品。甚至埃里克·莱斯自己也认为此款产品,糟糕透顶,还存在稳定性问题。但当他们抓住第一批客户,不断修改产品,每天推出十几个版本后,此时的产品已远远高出传统标准。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与客户进行持续地交流,听取反馈意见,将其视为整体愿景的信息来源之一。
埃里克·莱斯认为,新创企业不仅代表了一种产品的问世,更是一种机构制度,它需要某种新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能够应对极端不稳定的市场风险。
社群经济学:
事物是手段 用户是资产
工业时代,工业化商业模式基于事物,而互联网下,商业模式基于关系。
刚刚召开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勉励创业者,不要眼中只有BAT。DT(数据处理技术)时代,计算能力将会成为一种生产力,而数据将会是最大的生产资料,会成为像水、电、石油一样的公共资源。为什么云计算能成为创新的驱动力?源于大数据背后的支持。数据、用户、社群是商业价值的有机组合。
未来的商业愿景和拓展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过去,甚至现在,肯为用户、为数据信息收集,所做的诚意和贡献大小。拼融资、拼机遇,拼谁为谁代言,也拼大数据和行为关系组织。
其实,关系哲学并非仅是商业圈的适用法则,市场营销从一开始,就在强调关系的重要性。现代营销集大成者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社交时代的产品营销,已上升到价值驱动营销,追求的是人文中心、独立思想、精神内涵,是典型的多对多营销。
多对多营销即社群经济学。社群的力量能推动品牌的溢价和产品重塑,将中间环节省略,节省中间成本,颠覆传统营销。现在,关系的链接双方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有效地链接产生数据,溢发价值之上的价值。
社群经济学的典型例证——小米模式。当时,从朋友圈的“磨叨”中,听说小米,不知道为什么,仿佛一夜间,大家都在沉迷于疯抢小米手机。李善友提到过,小米的全部成本是销售价格的4.5%,这在工业社会,是项可怕的标准。通常,企业的库存费用会占销售价格的10%,广告费占到10%-17%。依托社群经济,经营关系,能摆脱基于事物本身赚钱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或将被更多的新创企业所舍弃。
梦想在头脑里实验了一百遍,可能都不如现实世界里的一次失败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建立Uber,最初仅是为了解决打不到车的困扰;马克·扎克伯格当初创立Facebook的意图,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在23岁时,成为亿万富翁??这很重要。
只有在不功利的前提下的互联网效应下,创意和科技的结合,才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价值,一个不经意的灵感闪现,哪怕仅是略带顽劣的试炼,都有可能变成收获数以亿计的粉丝,以致扭转乾坤的艺术品。
再次借用耳熟能详的马云的说法:“往前推的20年,是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20年。未来30年,是互联网技术如何融入社会方方面面的30年。这30年,才真正是创业的巨大机会。”
梦想在头脑里实验了一百遍,可能都不如现实世界里的一次失败。历史上的所有胜利者都会这么认为:失败也是一个选项。但他(她)们最终都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