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市场老兵”,我的经历及所见所闻,给了我充分的正反经验去认定:战略是决定性因素这个观点,更是不敢苟同“战略走下神坛”这种提法。
就对企业成败的重要性来说,如果真的必须放一样东西到神坛上,那也必须是战略,不可能是别的如产品、渠道、资金、社会关系等等。
我也曾非常不喜欢“战略”一词,因为我碰到的所有高谈战略的人,都不能回答我的简单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你的解决方法需要的资源我们是否具备?如果你的方法需要我现在不具备的资源,你能不能在我还没有“死掉”之前告诉我如何搞定?
每次我先后问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100%的战略家们都告诉我们应该这样那样,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90%的人已经不能正常回答,基本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经得起第三个问题----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对视苦笑,说一个字:难!
(再此我先插一句:如果企业真的没有思考或想清楚战略,就直接承认自己还不清楚,没有关系,继续摸索思考,没有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一定是“战略清晰”的。但如果有了问题,不去思考战略,那就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了。)
我也讨厌分析头头是道,50、100页PPT,到了提出执行方案的时候,只有5页、10页含糊几句的“策略建议”,因而“形式主义地”要求任何执行方案的页数比分析多2-3倍,制定计划的人必须想清楚,描述清楚具体的做法,而不是让思想停留于策略、建议。
在那个时期,我也顺着这种注重“战术”的思路总结了“长征战术”(具体见文后附录摘要)。
但是,无论是我作为乙方的咨询经历,还是作为创业者的经历,都在告诉我:没有战略,没有未来;战略上没有清晰的决定,一定会碰到“困境”;只有战略清晰了,路才会好走。
先举一个案例。
某白酒企业,我们诊断总结企业的问题是:品牌老化、产品老化、营销保守、企业核心特色(优势)彰显不足。
提出的解决思路是:以其在业内“独一无二”的产品优势(技术、口感皆无有匹敌者----不是自封,是真实的)。聚焦在这个特性上,放大产品概念,在优势市场推出新产品(经销商渠道支持并乐意合作、成熟市场可以用老产品弥补新品推广的费用),利用这种新产品、新概念、新操作模式等,制造“品牌复苏、强势崛起”这么一个声势----再利用这个声势向其他“半死半活型市场”进行招商,利用招商的回款投入高端广告,拉动终端覆盖与消费动销,形成一个“正循环”。
企业认同这种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领导层的变动,对这个策略做了修改:将该新产品投放到一个正在下滑的危机型市场,除了渠道费用外不投入品牌广告的支持。
尽管如此,凭借厂家多年的客户基础,加上客户认为厂家这次找咨询公司,是真的要大干一场了,还是很快地实现的近千万元的销售,企业的产品库存也一扫而空。
但是,我们始终非常痛苦地提醒企业,这只能是权变措施,要尽快回到原有的战略路径上,否则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结果,又一轮人事调整,企业的政策再次变化,一切回到从前:在品牌、渠道、产品都处在摇摇摆摆的状况下,去追求降低费用、提高毛利。
我说案例,并没有指责企业的意思,我们与企业里的合作伙伴都关系良好,企业碰到了一定体制及人事的障碍,只是实在是痛心,甚至有点自责,没有将战略意图坚持到底的能力。
但是,那些战略导向清晰的企业又是如何做的呢?
再举一个案例,啤酒的:
如何帮助市场份额占到80%的地产啤酒品牌抵挡“大品牌”(奥运赞助商)的攻击?
如何将一个市场分下滑在20%一下的危机市场,快速(6个月)将市场市场提高到45%以上?
如何将一个因大品牌(中国NO.1)进入而激烈竞争、销售费用剧增50%的市场,在降低销售费用的同时,保持市场份额不丢失?
答案是:精确的市场情况调研与分析,详细到每条渠道、每家店的销售状况,洞察敌我双方的策略、运营手法、渠道组织、费用投入、投入效果,再基于这些数据,制定清晰的市场策略与计划。
结果是:
防守型市场:抢先在大品牌的奥运宣传攻势到来之前,将所有高产出的终端锁定,在竞品开始产品铺货及促销的时候,密切追踪(在其新产上市15天即第一轮铺货完成后,立即进行终端、消费者调研),掌握市场对其新产品的反应,找到竞品在产品价值链、促销投入效果上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围堵。5个月后,随着奥运的落幕,2008年的竞争了收官,企业市场份额提升到85%,利润增加15%,目标竞品市场份额由10%下降到7%。
提升型市场:经过调研及数据分析,发现当地啤酒消费格局很奇怪:啤酒销量的50%在夜场(卡拉OK、歌厅),餐饮占26%,烧烤店占11%,非现饮占20%。而夜场里前10家的大店占据整体夜场销量的60%,这里面百威占据80%的份额,百威也因此成为当地啤酒销量第一品牌,另一品牌因占据了烧烤里的前20家高产出店,获得了20%的份额。
面对如此市场结构,按照一般啤酒操作---餐饮、非现饮铺货、促销---的品牌如金星、燕京、珠江等,都是铺货时热闹一阵,2个月后销声匿迹。
我们的策略是,将夜场里里中型歌厅(约150家)里的高产出店50家锁定,导入周转箱产品,增加产品的利差优势,导入餐饮店(200家),在非现饮里的超市(70家)做堆箱展示。同时还进行了经销商整改、办事处整改、业务员整改等管理优化(简直是“手术”),4个月后,预定的市场覆盖目标、售点控制目标、销量目标达成。
费用优化型市场:销售人员在这种时候都会玩“狼来了”:费用一控制,市场份额肯定保不住。市场费用当然对支持市场份额有决定作用,但是,有没有优化的空间呢?都说有。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哪些是该花、哪些是不该花的费用?
我们仍然是基于详尽的调研数据、及企业内部数据,让管理层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由于企业没有建立费用追踪管理系统,只有费用申请-监督-统计等简单职能,数据分布在销售部、督察部、财务部三个部门,三部门数据统计单位(销售用箱、督察财务用元)、统计方式、处理软件等无法对接,查任何一个数据都需要较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