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提倡“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他1949年到台湾后,开创佛光山,并在全球广设道场,建立十多座佛教学院,成立出版社、图书馆、电台、人间卫视美术馆,等等;培育佛教人才,推动人间佛教。数十年来身体力行。
刘长乐是个著名的佛商,他每见到佛像都要敬拜,在功德箱里捐些钱。他曾投资创办“中国佛教文化数据库”,用现代电子数码科技,储存佛教文化的资料,将古老抽象的理念形象化。
一位是佛界宗师,一位是传媒精英,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似毫无交集,但当他们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进行交流时,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
古话说:“千条江河归大海,有容乃大。”可是,在当今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包容,成为一种说着容易,做着难的境界。
现代人喜欢把商场比作战场。既是战场,必定硝烟弥漫,你死我活。如此引申开来,更有情场如战场、考学如战场、晋升如战场……在这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主张容忍,主张退让,主张吃亏是福似乎有悖“与时俱进”。当你肩上扛着房贷、车贷,要考虑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睁开眼就是同事倾轧、邻里纠纷,闭上眼还听到汽油涨价、米面脱销……
此时人的心境,恐怕真的很难容下“包容”两字。
阅读这本书,不是为了学习佛法,书中虽不全是经典,但星云大师讲了许多禅宗公案和小故事,来为“包容”作出诠释,仔细琢磨,令人释怀。带着禅理的“包容”,实际上是适合一切世俗人体会和学习的,在喧嚣的社会中,人不能忘了奋斗,但是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至于被“奋斗”的锋刃割破了自己的快乐或平静。
近年来,像作者刘长乐这样热衷于佛学的企业家不在少数。这个群体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各地开设的国学班或佛学班中,有不少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他们或虔诚信仰,或以之修身,或用之企业经营,且大多成绩斐然。
青岛双星[6.61 3.44%]集团在总部矗立起一尊大弥勒佛像,遭受非议。总裁汪海是这样解释的: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为双星所吸纳。双星的员工大多来自于落后地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到工厂就是打工赚钱,还不太容易接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教育。所以,他就提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一下子把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心愿统一起来了。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有共通之处。
人信佛学佛,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佛法深渊广博与企业管理的纵横细微,相映成辉。佛法中有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无论经营什么企业,都可以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人、利社会。事实上,也唯有切合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企业才有不断成长的空间和土壤。这种需求越长久、越稳定,企业的生命力才能越旺盛。如果一个企业真正将这种需求放在首位,本着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宗旨,同时在技术质量上严格把关,那么,即使不去有心竞争,也必定能将企业办好,也必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再高深的佛法大师讲的也只是大哲理,不会直接教人们如何去管理事业和人,只有间接地启发人的德、智、悟,让人们自己去修心养性,从而促进那些修心养性有成效的人去管理好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