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将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不仅影响产业界,更将全方位地重塑社会的全貌。煤炭的开采和利用,催生了蒸汽机的使用,使生产力如施了魔法一般地被唤醒,人类历史由此迈入了工业时代;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使用,让内燃动力的获得便捷而实际,汽车、飞机等先前只存在于幻想中的交通工具开始被人们轻松驾驭,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球形的世界逐渐变得平坦。
今天,新一轮的能源结构调整正悄悄到来。
在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统治”世界几个世纪后,其负面效应逐渐凸显:日益减少的储量、持续攀升的价格、环保主义者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化石燃料的时代正在过去。与此同时,核能、水能、风能、光伏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不断成熟,从另一个侧面昭示着,一股“低碳冲击波”正悄然袭来,而这股冲击波将会把我们带入一个新能源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
毋庸置疑,“低碳”能源时代的到来,将会带来比先前历次能源革命更为深远的影响。产业结构、人们的生活都将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是经济的最基本决策主体之一,“低碳经济”的冲击归根到底将会从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惟有顺应能源结构的调整,制定适合“低碳时代”的发展战略的企业,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赢得胜利;若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视而不见、行动迟缓,固守原有战略,这些企业终将失去商机,甚至在竞争中遭到淘汰。
“低碳”是对企业的一次“自然选择”,“进化”是惟一的出路。
“低碳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不是单层次的、一次性的,而是多层次、多轮次的。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来分析“低碳”带来的深远影响。
宏观层面
气候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气候变化是各国推行“低碳经济”的根本动因,其对各国相关的产业、税收、贸易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连续不断的异常天气促使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环保和温室气体的减排,推出更为严格的低碳经济政策。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仅仅达成了一个没有强制约束力的共识,但只要气候异常继续,各国至少在原则上会继续加大减排的决心,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则会对企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例如从事农业、林业、渔业经营的企业,其经济绩效就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剧烈的波动。
技术进步,特别是新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的进步,会给经济的整体带来重大影响。在“低碳冲击波”下,传统化石燃料的使用成本不断上升,新能源开始被广泛使用。这一变化不仅将彻底改变能源行业的版图,还将对其他各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行业将会由于使用能源的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而另一些行业则可能会走向衰亡。同时,节能技术的使用也值得重视:在保持使用能源不变的情况下,更高的能源节约能力意味着企业具有更强的应对能源成本变动的能力,而这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在“低碳冲击波”下生存。
政策法规的变化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最为直接。且不论政府是否决意减排、减排多少对于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仅仅考虑在既定的减排指标下,选择怎样的减排政策,也会对企业决策造成重大的影响。例如,目前限制碳排放的政策手段主要有两个:碳排放交易和碳税。从经济学角度看,前一种政策手段相当于配额,而后一种手段则相当于为排碳定价。虽然从理论上看,两种手段都可以达到限制碳排放的目的,但在现实中,两者对产业和企业决策的影响却会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碳交易市场发育不足的国家,碳排放配额往往会被一些大型企业垄断,同时对新的中小企业进入构建障碍。而如果采用征收碳税,这种现象可能就会缓和得多。
相比之下,社会观念变化往往被人忽视,但是,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却是值得重视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的变动上。例如,随着环保理念的加强,人们在办公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了“无纸化”。这样,市场上对于纸张的需求就可能出现较大下滑,而“无纸化”办公设备的需求则可能出现相应的跃升。
产业层面
随着“低碳冲击波”的到来,各类限制碳排放的政策法规将陆续出台,这大大改变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的构成。过去被相对忽略的碳排放控制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随着各个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化,整个市场结构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革,一些原本效益较好,但碳排放控制做得较差的企业将会失去竞争优势,而一些原本较为落后,但碳排放控制做得好的企业则可能后来居上。一些产业可能会随着“低碳冲击波”的到来而发生全面洗牌,而另一些产业则可能整体消失。显然,如此的剧烈变革将会给企业的竞争制造出完全不同以前的环境。
“低碳冲击波”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供应商的变化。考虑一个处于产业链中游、使用石油作为原料的企业,随着“低碳冲击”的日渐加剧,石油的生产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必然进一步抬高石油价格,而这将会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巨大的冲击。
同时,“低碳冲击波”带来的客户方面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如前所述,低碳意识的提升可能极大改变社会观念,从而对消费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高碳耗的产品可能丧失其原有的市场,而同时市场也会对低碳、低能耗的产品提出一些新需求。如果企业不根据现实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则有可能丧失竞争优势,在竞争中面临被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低碳经济”下替代品的变化。当多考虑了“低碳”、“节能”这些额外的维度后,某些产业中一些原本不具优势的替代产品反而变得更为抢手,而这会对整个产业的布局和具体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灯具业的变革是“低碳冲击波”对经济和产业影响的一个缩影。传统的灯具业主要以白炽灯的生产和销售为主,而LED则处于一个相对不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在于,相对于LED,白炽灯在成本上具有太过明显的优势。一个普通的白炽灯泡,价格基本在1.5元左右,而同样亮度LED灯具,其价格则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使得LED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所以,长期以来,LED事实上仅仅被作为装饰灯具使用,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低碳冲击波”的到来,白炽灯的淘汰和LED的崛起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低碳冲击波”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事情原有的进展。由于“节能”、“减排”等意识的增强,各国开始提前淘汰白炽灯的生产和使用。这一变化对灯具市场的结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既然传统的白炽灯业务将无以为继,那么从发展的眼光看,率先投资LED的研发和生产可能就是更为有利可图的了。在这种情况下,LED企业的发展势必超出它本应有的速度,而提前预计到这一变化,涉足LED的企业,则会因此抢得市场的先机。
可以预见的是,灯具业不会是“低碳冲击波”影响的惟一产业。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面临“低碳冲击波”,也会发生剧烈的变革。而是否能提前预期“低碳冲击波”下产业变革的状况,先发制人,将会成为未来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企业层面
“低碳冲击波”对于企业成本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起作用:①直接的影响,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各国纷纷出台了限制含碳原料使用的政策,如对碳排放征收高额的碳税,这显然会为企业的运营带来额外的成本。②间接的方面。由于“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导致作为能源的石油、煤炭等含碳燃料需求量的降低。而这些含碳燃料的制造者面对下降的需求,可能压缩产量,而这反过来可能导致这些含碳燃料价格的提升。虽然作为能源,这些含碳燃料在未来很可能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但是其作为某些产业原料的性质则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对于使用含碳燃料作为原料的企业,其在未来面临的成本结构冲击将是巨大的。
赢利模式的影响是成本结构影响的延续。在“低碳冲击”来到之前,企业使用含碳原料的价格相对低廉,而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用记入成本。这保证了很多企业可以通过粗放型、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加以维持。但是当“低碳冲击波”发生作用后,这种依靠粗放生产获利的赢利模式将走到尽头。届时,企业将需要更多地考虑通过节约含碳原料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挤”利润。而一些企业则可能会放弃生产环节,而向设计、销售等环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去争取利润。
为了缓和“低碳冲击波”带来的影响,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整合价值链的方法来确保赢利的稳定性。这时,“低碳冲击波”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就显现了。由于需要涉足产业链的其他位置,因此企业原本的组织形式将不适合新的形势。一些实力强劲的公司,原本普遍采用U型组织结构,而在整合价值链之后,则有更多的企业会选择M型(多业务部型)或H型(控股型)结构;而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则更可能探索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形式。
最后,“低碳冲击波”还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额外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妨将这些风险命名为“碳风险”。“碳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剧烈的,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前面案例中指出的欧美各国对白炽灯使用的限制,就完全摧毁了白炽灯生产的整个行业。对于这类“碳风险”,如果企业不提前加以预防,则将会在经营中面临极大的困难。
以上三个层面的冲击,并不是同时作用的,而是序贯发生作用的。通常来说,一个新的“低碳冲击”先会在宏观层面上出现。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变动将会对产业层面产生影响,而处在产业之中的企业也会随即受到影响,最终达到均衡,直到下一轮冲击的到来。一般地,在一个冲击从上一个层面传递到下一个层面时,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否能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间隔内,对于冲击做出反应,将是决定日后成败的关键。
京ICP备09032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