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消费的假期结束了,你是否感受到价格的上涨?虽然1月CPI只上涨了1.5%,低于普遍预期,但市场依然预期CPI接下来会快速上涨。
当多数人都在猜测、建议如何预防和治理通胀时,有声音响起来:不妨用通货膨胀来对付人民币升值压力。虽然常理看来,人民币升值是治理国内通胀的药方之一,但该观点反其道而行之。这让通胀看起来很美好。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日前援引学者观点称,如果中国平均物价涨幅较美国高出5%,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实际效果就相当于中国让人民币升值5%而两国通货膨胀率相等。在两种情况下,中国产品按美元计算都贵了5%,即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提高了5%。
虽然美国人从中国的贸易顺差中两面获利——便宜的资金和便宜的商品(中国挣来的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降低了美国国债收益率;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惠及美国的千家万户)——但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压力依然来自美国。
2008年和2009年的巨变就像电影《2012》的结局,喜马拉雅山变成“冰山一角”,而一些原本平坦的地方成了世界最高峰,中国市场的分量在这轮危机中因别的市场塌陷而变得更加“高大”。现在流行的论调是:中国向全世界输出总需求。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欧美认为,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一个最重要表现就是让人民币升值。
2009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282元,升值幅度为0.09%。但汇改以来至2009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1.21%,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2.21%,对日元汇率累计贬值0.9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汇改以来至2009年1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2.7%,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6.3%。
不少经济学家和机构预计,在通胀预期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今年人民币将重启升值历程。
但是如前文所述,用通货膨胀来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话,将要启动的则是物价上涨历程,甚至是加速上涨历程。
中国正在加大力度启动内需,让城市消费升级,让农村消费换代。要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实质性地促进消费,需要居民收入的涨幅超过通胀率。无论出于启动消费还是出于对冲本币升值,关键的环节在于居民收入增长,而工资的增长又将推动成本型通胀,继而又对冲升值压力,看起来真是不错。
当然,除了扩大就业,提高工资,促进收入相对增长的方式还有遏制房价恶性上涨、提供更多带有公益性的廉价住房、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收入分配体制变革(如提高个税起征点等)。
如果用容忍通胀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不用“一次性”升值多少多少了,总不能让平均物价一次性上涨多少多少。事实上中国决策者近年来一直顶着一次性升值的压力,根据自身需要来调整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