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嘉诚持续的资产外移西进战略,又刺激着一些中国本土民企大佬的神经,有些人或许有些蠢蠢欲动,比如媒体近期炒作“中国软饮大王”宗庆后家族有资产外移的动向。其实,李嘉诚的做法,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大佬而言,你是学不来的,主要原因:
一是李嘉诚家族与英国有良好的人脉基础及信任条件,这是包括香港其他在内的中国所有财团不可比拟的条件。李氏家族投资英国、觊觎欧洲大陆,并非偶然。这不仅与李氏家族发迹于英殖民地的历史及制度背景有关系,也与其同英国政商界密切的非同小可的人脉关系有关。
早在撒其尔夫人时代,李嘉诚就与英国政府建立了很深的交情,并且与英国产业界精英有并非一日的密切交往。
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葬礼的宾客名单中,李嘉诚是极少数几位受邀华人之一。可以说,李氏家族与英国从皇家到商界的信任关系由来已经。而这种关系,不是其他财团所具备的。因此,李嘉诚投资英伦,有深厚而复杂的原因和条件。
二是李嘉诚已经拥有良好的国家化运营的经验和人才,这方面的优势,对中国企业而言,不仅需要产业经验及人才的积累,还需要文化层面的修炼。李嘉诚早期的创业发展和中期的资本积累,均发迹于香港英治时代,整个公司的中高管理层人才都对英国的社会制度、法律、会计、 资本市场 等非常熟悉。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李嘉诚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大量吸纳和储备了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中高端人才,而且其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不仅包括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及管理实务方面的人才,也包括基础研究、公关运筹等方面的人才。
而对于大陆的多数民企大亨而言,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袋(老板),缺乏中脑袋(合格敬业的 职业 经理人 )和小脑袋(高效的一线骨干)。
三是李嘉诚先谋而后动,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冒险尝试和策略运筹,而这方面正是中国民企财团最缺乏的。其实,如果对李嘉诚投资欧洲的策略和手法进行深度观察分析,可以初步可以看出李氏家族投资欧洲的全球化布道之“野心”:收购英国、控制欧洲、毫不犹豫。
根据这一战略定位,李嘉诚全面启动了研究、运筹、布局和实施全球化产业投资的西进路线。毫无疑义,李氏家族对欧洲市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抓住了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软肋。全球化会加速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吃老本”的福利主义和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导致欧洲逐渐丧失了生产创新机能和社会化管理及服务模式的固化,在这种背景下,欧洲最最需要的是能够“因应时代发展”的、高效而富有活力的、成本低廉服务上乘的社会化服务者。
而这个阶段,整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泥潭,资产价格处于历史最低位,而李嘉诚家族财团,恰好抓住了这一软肋作为其全球化运筹的重要策略:先切入英国打开一个缺口,再覆盖欧洲大陆,逐渐实现把控。
四是扬长避短,因应时局,在变局中优化产业结构,而职业策略和技巧,才是李氏家族长期商业经验的重要结晶之一。在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先入者为主’的策略,成就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商业霸主,同时窒息了许许多多后来者。李嘉诚正是深度总结并优化了他在香港半个世纪的投资经验后,按照这一策略,坚定而颇有气度地直面欧洲社会及市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心理,都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李氏家族真正发迹得益于“把脉历史机遇,爆炒 房地产 ”。
可以说,房地产、港口及商业一直是其主业,近些年来在通讯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规模逐渐加重分量。而其投资英国及欧洲的主业则“局限”在一个领域:公共服务业。一方面加大对传统公共服务业的投资、改造和升级;另一方面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和布局。
这种投资策略的“妙处”在于:不去触及欧洲的地产、商贸、 物流 、现代技术装备等领域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是从看起来利润低廉、管理繁琐、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公共服务领域切入,使欧洲的政商界感到引入的不过是一个价格低廉的超级保姆而已。更重要的是,对欧洲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布局,将会为未来发展打下不可想象的巨大发展空间。
李嘉诚家族显然对香港及大陆未来一个时期的政治气候,有其独到的风险预判,因此加速从大陆和香港撤资,而其在英国及欧洲长达8-10年的精心准备和运筹,也需要大规模的资本。因此,李嘉诚“逃离雅典那”,有其必然的、无可厚非的理由。
其实作为大陆民营企业而言,要明白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一些特殊“国情因素”,特别是树大招风后的结果。在笔者看来,至少有几件事情要整明白:一是要舍得花钱铺路但不留口食;二是要明白自古以来为什么“穷不跟富斗、富不跟官斗”的道理;三是要心态淡定,凡事不留“尾巴和辫子”。很多情况下,要“认认真真‘做坏事’,稀里糊涂‘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