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首席执行官》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在实行了最初的跑马圈地之后,正在转向更加注重个体的精细化 营销 ,以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和盈利水平。大量发卡不再是银行着力的唯一重点,各家银行煞费苦心,设计出一些迎合小众趣味的信用卡,推出种种激励用户刷卡消费的措施,力求以差异化营销在潜力巨大的信用卡市场领先一步。

  尽管如此,信用卡营销在总体上仍然给人以同质化之感。两张信用卡摆在面前,除了是由不同的银行发行之外,我们不太容易分辨出两者之间还有什么明显的区别。而那些纷纷推出的刷卡积分措施越来越丧失吸引力,基本上难以实现激励用户多刷卡的初衷。在制作精良但又“面目模糊”的信用卡大家庭中,兴业银行于2010年初推出的低碳信用卡让人感受到了一些新意——这张外表“不好看”的信用卡以节能环保为诉求,为个人消费的低碳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开启个人碳交易的通路

  说起兴业银行低碳信用卡的诞生,就不能不提到 北京 环交所。2009年时,北京环交所想在社会上推进个人志愿减排的理念,但缺少一个合适的载体来实施,在参考了欧洲利用信用卡实现志愿减排的做法之后,北京环交所便考虑与银行合作共同来做这件事。“我们当时就想,什么银行会有兴趣,最有可能来做这件事。因为兴业银行是我们国家的首家赤道银行,我们就和兴业银行联系,谈得很顺利,很快就推出了低碳信用卡。”北京环交所总裁助理毕建忠说。赤道银行是指已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而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

  在低碳信用卡推出之前,中国的消费者没有合适的途径来实现个人生活的“碳中和”。现在,节能、环保和低碳的理念,已经为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很多城市人开始践行低碳化的生活方式,比如出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少吃肉食等,但个人毕竟不可能将碳排放减少到零。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多少都会因为自身的行为而产生碳排放,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如此,那些有着较强环保意识的人便考虑花钱来购买碳排放,从而实现“碳中和”。很多组织已经开始有这样的做法,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做出规定,一些特定的机构每年必须购买一定量的碳排放指标,否则就会受到处罚。但在中国,个人消费者却没有一个通路来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碳中和”。

  兴业银行低碳信用卡的推出弥补了这一空白。兴业银行与北京环交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构建碳减排个人购买平台,为个人购买碳排放交易提供了银行交易的渠道。持卡人可以通过这张低碳信用卡主动在环交所的网站购买碳减排量,以此中和或抵消个人产生的碳排放。也就是说,一张低碳信用卡,既提供了个人购碳的通路,也提供了支付工具。与此同时,环交所还建立了“个人绿色档案”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个人购碳交易记录的追溯和查询,便于持卡人掌握自身对低碳事业做出的贡献。

 

  为了激励持卡人多用卡,兴业银行设立了“低碳乐活”基金,持卡人每刷卡一笔,兴业银行即捐资1分钱至“低碳乐活”基金。在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一天,集中向北京环交所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购买自愿碳减排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交易。另外,在持卡人第一次刷卡消费的时候,兴业银行会给用户送积分,并把这些积分转化为碳,金卡用户送2吨碳,普通卡送1吨碳。这些积累的购碳量最后将与“低碳乐活”基金一起,用来支助在环交所挂牌出售的碳减排项目。

  无论是持卡人主动购买的碳,还是兴业银行“低碳乐活”基金所购的碳,最后都会用于资助在环交所公开挂牌交易的一些碳减排项目。在社会上其他一些公益性的支助活动中,资助者对于自己的钱最后到底被用在何处并不知情。也正因如此,一些有心做公益的人出于对资金去向的质疑而减少公益行为。对于低碳信用卡的持卡人来讲,他们不必对自己购碳资金的去向有什么担心。这是因为,凡是在环交所挂牌出售的项目,都是已经完成了碳减排的项目。这是一种认定而不是后续的行为。比如说,某个项目在实施了技术改造以后,减少了1万吨的碳排放,在经过专业第三方评估和确定之后,就把这个1万吨的碳排放在环交所挂牌出售。在环交所出售的项目大致都是这种情况,这样做实际上也算是对项目方成功地进行了节能减排的一种奖励。到2010年为止,兴业银行的“低碳乐活”基金,加上对用户的积分转送碳的积累,共购买了2.1万多吨碳,这大致相当于14.3万人乘坐飞机1000公里的碳排放。

  高于平均水平的活卡率

  兴业银行的低碳信用卡虽说是以倡导环保和低碳意识为诉求,但它本质上还是一种商业行为,仍然需要以信用卡的方式来运营。对于这张低碳信用卡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首先,它的推出要受到目标客户群的欢迎和认可;其次还要能够让持卡人有意愿去刷卡消费;在此基础上,低碳信用卡还要能够通过自身的运营而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唤醒公众的低碳意识,倡导个人消费的低碳化。

  具备较强低碳环保意识的人,通常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稳定的职业,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强。这个群体的特征,与经常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人的群体特征恰好高度吻合。即便如此,在推出低碳信用卡之前,兴业银行对这张卡是否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还是有些担心。毕竟,经过多年的信用卡推销,很多消费者手上都已经有了不止一张信用卡。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再持有这样一张低碳信用卡呢?

 

  兴业银行对困难预计得很足,在2010年1月正式推出之前,策划了一些营销宣传活动,并与环交所合作,做了一些与低碳挂钩的营销。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社会日益高涨的环保和低碳意识,“实际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兴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部总经理严学旺说。最初营销效果最好的城市是石家庄,后来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渐渐居上。

  兴业银行与北京环交所合作推出的是风车版低碳卡,后来又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推出了绿叶版低碳卡。截止到2011年2月末,兴业银行的低碳信用卡共计发行13.5万张,占据兴业银行全部信用卡发行量的10%。对于一张发行才一年的信用卡来说,这个业绩让兴业银行感到满意。卡的使用情况也不错,以风车版低碳卡为例,在中国,信用卡总体的活卡率为50%,风车版低碳卡的活卡率为64%,月卡均交易金额达3500元。据说,有一位东北的持卡人,每月都会通过低碳信用卡购买10吨碳。

  “信用卡的活卡率与其使用量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一张信用卡的活卡率低,那么这张卡的使用情况肯定就不好。”严学旺说。而在毕建忠看来,消费者既然愿意持有这样一张信用卡,那就说明他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有了这样一张卡,消费者就会经常想到买碳这件事。“实际上我们也并不主张个人买的碳越多越好,我们主张每人每年购买4-6吨碳,能够实现自身的碳中和就行了。”毕建忠说。

  兴业银行本身的品牌和策划的营销活动多少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北京环交所在与兴业银行共同推出低碳信用卡之后,又于2010年5月推出了自己的个人购碳平台,那些没有低碳信用卡的人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买碳,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北京环交所的这个平台没有兴业银行低碳信用卡的影响力大。

  当购碳成为一种投资行为

  低碳信用卡持卡人的用卡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和公益行为。也就是说,当消费者拥有了一张低碳信用卡之后,促使他去用这张卡的动机,除了自己的消费需要和刷卡奖励之外(这两点与其他信用卡并无区别),还有就是公益的驱动。有研究表明,尽管消费者在调查中会表明自己有意愿更多地消费绿色环保类产品,但他们实际发生的绿色消费行为总是会低于他们所声称的意愿。对于低碳信用卡也会存在这种矛盾,公益的驱动力很难是第一位的——这一点无助于持卡人更多地使用低碳信用卡。正因为如此,严学旺说:“今后我们要对持卡人的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基于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营销活动,我们要把这张卡做得更好。”

 

  如果将来有一天,个人购碳能够成为一种投资行为,那么,消费者购碳的意愿就会空前提高。而要想成为一种投资行为,碳排放量就必须既可以买,也可以卖。由于全社会环境约束程度的不同,碳排放额度的价值是可能变化的。那么,一旦可以买卖,购碳就转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

  碳减排额度的买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透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国外已经有了成功的摸索,但现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制度,不过未来肯定会尝试。据毕建忠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肯定会在一些地方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不一定是买卖碳,也可能是如节能量、排污权等指标的交易。

  一旦建立起碳减排额度买卖交易的制度,像兴业银行低碳信用卡这样的碳交易通路的价值就会随之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由于兴业银行与环交所合作建立了“个人绿色档案”系统,消费者的购碳行为未来也会有记录可查。这意味着,消费者现在的购碳消费可能在未来转化为投资价值。这虽然还只是一种预期,但仍然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低碳信用卡未来可能性的想象。

 
 

京ICP备12005558号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