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加州的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这里创业的土壤比较肥沃,有一整套从市场、资本、基建到人才的成熟而完善的创业者孵化体系,又有Facebook、Groupon、Paypal、Twitter等一家家网络公司作为业界翘楚在这里百花齐放提供网络圈的支持,再加上时不时上演一场类似Instagram在起创两年后即从无到有被 Facebook 以十亿美元价格收购的励志故事,更加将硅谷神话成了一块人人都可以从中挖掘出第一桶金的黄金宝地。
那些创业成功的故事听起来是如此美妙和动人,现在再回头去看他们的轨迹,想当然地会把他们的成功都归结于市场的契机、团队的团结,甚至乃至于创业者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敏锐地把握住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步关键点。
但是市场、团队、才智,为什么偏偏只垂青于少数的几人?要知道,同期做影相和图片分享app的,整个硅谷就有超过几十家团队,而Instagram一直为人所诟病,比如他们强迫用户需先注册再影相和使用社交网站分享图片的“霸王性条款”。
正是因为这样的不便,Instagram在我的手机上一直是一个“死”软件,不需要注册直接使用的同类软件实在太多,为什么一定要单单只用这一款?还有那有意设计出来的相片直横效果,为什么不选择更为专业的Polaroid(宝丽来)?但最终跑赢的,却是2010年才推出的Instagram,而它的最大卖点,正是那超过三千万被强迫注册的庞大用户社区和方型的相片构图。
同样的道理,乔布斯出创Apple的那个年代,走进硅谷“自组电脑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不是身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的嬉皮士,就是抽着大麻,听着爵士乐的计算机怪才(geek)。那时候的所谓计算机,四四方方,没有屏幕也没有键盘,只有一排排的开关和灯。
相信看过电影《硅谷海盗》(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的,一定都会对里面那个略显荒诞、嬉皮味十足的年代印象深刻。在那个时候,如果换成我们,撞到那位满面胡子浑身臭味在汽车库里正对着一个盒子发呆的乔布斯,我们会辞去我们优厚的工作,放弃稳定的生活,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去吗?我们大概只会叫我们的儿子好好学习考入哈佛不要不务正业,然后叫我们的女儿千万不要嫁这样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稳定工作的嬉皮人士。
但最后,却是这两个默默无名的小子(乔布斯和盖茨),成为了整个世界的表征。
我的好友D君,2009年的暑假,我们一起坐在Palo Alto一家中餐馆里吃饭,他刚刚办理了斯坦福的休学手续,拿着来自硅谷创投的第一笔营运资金,远赴 北京 投身互联网的创业项目。我们握手告别。D君专长工业设计,团队里另一核心人物也是来自斯坦福,专责战略,另一个搭档则负责技术。
三个年轻人在北京一间破旧的办公室里,对着几台电脑开始上路。这之后的半年,常常看到他发来的临晨三、四点工作的照片,还有零乱的办公桌前的杯面。大半年后,初始的创业计划难以获得积极的市场回应,我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休学的时间一年,你还可以继续失败半年,等你再回到斯坦福,我们再一起吃饭。
等到休学的规定期限到期时,D君顶住各方的压力,选择放弃斯坦福的文凭,退学坚持继续创业。
再半年,这一年轻的团队改变思路,重新起步。当时正好团购风起,他们迅速找到一个缝隙市场(niche market),在千团大战中逐步脱颖而出,发展壮大,现如今已经在北京拥有超过两千平米的仓储式仓库和上百人的队伍,每年的运营收入亦达到了几千万的规模。
成功者的故事,总是会被包装再造;而硅谷的传奇,也因此被一再渲染,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创业者的艰辛,去深度挖掘硅谷之所以成为创业者乐园的精髓所在?如果当初Instagram被同行批评的时候就转变自己的风格,如果乔布斯在八十年代被逐出苹果公司的时候就回归原本的生活,如果我的好友D君在初创失败的时候就选择放手退却,那今天的我们,还有可能听到这样的传奇故事吗?成功需要坚持,而硅谷的精神就是容忍失败,接受失败。
大浪之下,可以浮上海面的,毕竟只是幸运的少数,而更多的,还潜伏在海底。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浮出海面,但是只要有逐梦的勇气,不断创新与尝试,那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继续坚持自己的选择,一路到底,终点的地方就是成功。可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真正愿意去做的人却很少。知易行难,勇气和坚持是永恒不变的成功来源。
可为什么偏偏是硅谷,才孕育出如此多的传奇?D君的创业,似乎更像是一个北京奋斗故事而和硅谷无关。但事实上,如果不是硅谷,如果当初D君选择的是东海岸学校而非斯坦福,那又会是另一条人生的道路。硅谷的魅力正在于,只要你一旦身处其间,时时刻刻就会无不受创业激情的感召,被激发起做一番自己事业的冲动,并勇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