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李靖 《中外管理》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传说: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总是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这根脊梁在人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多深的坎坷时,都可以让人类屹立不倒——这根脊梁,其实就是信仰。

  既然每个“泥做的”人都注定要经历风雨、坎坷,那么信仰就如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而对于必须带领员工经历、冲破风雨的管理者,有没有这种脊梁,则更是一个大大的考验了。

  有敬畏才有信仰

  可是,提起信仰,马上就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摆在面前:很多人认为信仰就是信宗教、信神。这样的看法所带来的,别的不提,单就多数中国人而言其实就被摆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曾经见到一个统计:世界上有80%的人信仰宗教,而剩下20%不信宗教的人口,多数集中在中国。这还并非建国以来出现的现象,中国人在传统上的主流意识更多的是孔子所信奉的:“敬鬼神而远之”。儒家对鬼神的排斥,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如果信仰宗教才算是有信仰,那中国人岂不是世世代代、多数情况下的主流人群都没有信仰了?

  笔者有个想法,信仰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超乎人力,即不是人力本身所能决定的;另一个是敬畏。而敬畏是关键,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否信仰的验金石。

  两个关键词合起来,其实就是:对超乎人力的力量的敬畏之心。以前看到何祚庥的报道,他提出人们要“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深以为然。

  而超乎人力的力量存在吗?那是肯定的,不然大家早就“自由”了,绝不是现在这样的活法。这个力量就是规律。对大自然的敬畏,相当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规律的敬畏、信服、遵从。如同一个人的睡眠一团糟,则要受到生理规律的惩罚,健康必然受到影响。据说有中医大夫怎么规劝患者规律作息都没有效果,而一旦对方身体出现严重的问题,再提到睡眠对疾病的影响,进行规劝加警告,很快患者就能奇迹般地“谨遵医嘱”。这就是对规律产生了敬畏。无敬畏不成信仰。

  宗教信仰,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为把规律人格化的结果。甚至,如果把宗教里的不少重要名词“翻译”成一些反映规律的哲学概念,也并无损于对它们的理解。

  所以,古人“敬鬼神而远之”,无损于信仰的作用;“无神论”与否,也无损于信仰的作用。不同领域里,对相应规律的认识和敬畏,就可以理解为信仰。

  信仰的面孔不是一个,对不同事情有不同的面孔,这算是信仰的特色所在。

  在信仰中解脱

  提到信仰问题,越谈似乎越有一种沉重感,因为首先想到繁复的戒律,好像草原上奔跑的、原本自由自在的马匹,现在却需要引颈、俯身,装上鞍辔一样。但是,如果所信仰的内容让人有这样的大不自在,那还不如抛弃它的好。因为信仰归根结底应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对人的潜力的释放,而非束缚。

  去年一部《功夫熊猫》风靡全国,片中胖胖的、甚至笨拙的熊猫阿宝被乌龟大师选中,成为神龙大侠,要承担拯救村庄的重任。除了乌龟大师外的所有人——包括阿宝自己,都不相信这个选拔结果。经历一系列的怀疑、反复之后,阿宝最终选择了相信——“你认为自己特别,自己就特别了”,并且不辱使命地救了大家。在这里,“信心”这种奇妙的感受,释放着阿宝的潜力。对“信心”的信仰、对“自己就是最好的”的信仰,成就了阿宝。

  有管理学者曾提出一个惊人见解:美国作为长期的世界头号强国,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信心。“翻译”成《功夫熊猫》的话说:“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特别,他们就一直特别着。”

  信心,是对信仰的一种响应状态。相信自己所认识到的规律,遵从它、践行它,信心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且成就着自己。

  目前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让人们活得更自在,GDP和幸福指数好像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甚至GDP越高,幸福指数越有走低的趋势。

  马克思说:市场经济下的人们,处于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要相当程度摆脱“物的依赖性”,恐怕只有信仰、信心能够支起一片天空了。

  中国商人的历史感

  就对管理者有益的具体信仰而言,除了前文提到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外,笔者还想谈两个值得敬畏的、超越人力的信仰。

  其一,是对历史的信仰。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缺少宗教,但是历史作为一种超越人力的存在,却是被古人以宗教般的虔诚信奉着,洋洋大观的、在文明古国中所仅见的“二十四史”可以为证。

  说历史是超越人力的,因为即使皇帝,也要敬畏历史三分,要经常考虑到自己做的事情会不会“为后人所耻笑”,或者“载入青史”。世上最无情、“不畏权势”的恐怕就是时间、以及时间串联起来的历史了。君临天下的皇帝,权力再大,也没有可能真正改变历史。即使有极力篡改历史、混淆视听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对历史敬畏的一种特殊表现——否则篡改它们作甚?

  笔者做“行家藏书”栏目,请商界精英推荐自己欣赏的藏书,发现一大特点:历史类的书籍总是“冒头”,高居推荐榜首,拦都拦不住。多数推荐者都会有几本历史类的得意藏书。可以说这应该算作中国商人的典型特色了。

  对历史的敬畏和信仰,不仅在“以史为鉴”,而且会以历史为坐标(哪怕只是在自己后代眼中的长辈的“历史”)衡量、定位,甚至审判自己的所做所为。这种感觉是不是与宗教中的末日审判有某种相似之处呢?

  在历史面前,人们能更收敛;在历史面前,人们也会更豁然。因为历史的公正,即使郁郁不得志的时代“流浪者”,也终会被历史所收留乃至宠爱。

  哲学的超越精神

  其二值得一谈的信仰,是对哲学的信仰。

  对哲学有什么好信仰的呢?恐怕很多人会这样说。对于哲学与人的关系,蒙田有一句很好的话:“哲学就是教会人们怎样死”。换句话讲,若一个人还正常,知道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超越生死的,那就需要哲学来超越它们。

  人和动物的差别就是既有生命,又能“跳出来”像个局外人似的看自己这个生命;既会像动物一样死去,又要像神一样超越生命。人超越生命的一面,就在自己的哲学上了。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的生活哲学,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不同的价值,从而有不同的超越。要是给哲学打个比方的话,毋宁说:哲学是生命价值的指南针。

  以上,是笔者认为非常值得一提的信仰的两个具体方面,自然信仰还有许多的“面孔”,但无论在哪些方面,信仰都是一股超越个人的力量,让人不可能胡来但又更自由的力量。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