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海南在线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北京 柳传志
柳传志是一个传奇。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用20年时间实现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创业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一家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让创业青年都可以怀有这样的梦想——如果我足够地努力,也可以像柳传志那样成功。

    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柳传志的烙印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像柳传志这样的人,不可能有联想的今天。联想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值变革 开放初期,虽有很好的历史机遇,但社会的观念尚不如今天如此开放。柳传志在年进不惑开始自己的创业,把自己的命运跟联想捆在一起。联想的事业,伴随着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柳传志的商业成熟而成熟,几乎代表了中国 制造业 的发展历程。

    上海 史玉柱

    史玉柱,中国民营企业的活化石。在2007胡润百富榜中,史玉柱以280亿元的个人财富位居第15位,这是史玉柱卧薪尝胆数年后再度出现在超级富豪的行列,12年前,他曾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但仅仅一年之后,史玉柱在斥资修建的巨人大厦就资金告急,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巨人财务危机被媒体密集报道,负债2.5亿的史玉柱就此突然消失。此后史玉柱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先靠脑白金站稳脚根,最后把保健品的运作模式克隆到网络游戏领域,从而一洗当年三大战役全军覆没的败迹,再次登上富豪榜。这期间,史玉柱还做了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他在2001年2月6日的《解放日报》第4版上做了一个特别的广告,标题是两个20多厘米见方的大字“感谢”。广告的内容是:“十年前,巨人创造过辉煌;四年前,巨人跌入低谷;新世纪,巨人从上海复出;感谢上海优良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感谢上海人民的厚爱。史玉柱真的重新站起来了。”

    深圳 王石

    他被称为“深圳名片”,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王石的名字就几乎等同于万科这家全国最具知名度的 房地产 公司。在中国房地产界,王石和万科就像是一个榜样,一个神话。从2000年开始,他逐渐广泛地走进公共平台和频繁登陆大众媒体。随着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变革 开放20年所拍摄的人物传记片《20年20人》和年度经济年度人物,王石的名声迅速超越房地产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甚至摩托罗拉也找上门来,请他为一款手机做形象广告。从那以后,五年过去了,这位“ 房地产行业 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媒体上的魅力明星,每年都有新的广告代言。他有登山、滑翔、出书等等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事件,他是成功登顶过七大洲最高峰的四个华人之一。他的每一个动静,都不会被媒体遗漏,他一身名人风范,行走在聚光灯下,他有足够多的粉丝。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财富积累速度的越来越快, 房地产企业 家成为最闪亮的庞大星群,在他之后,你可以看到聪明的冯仑、狡黠的潘石屹,还有经常招来众怒的任志强。

   广州 杨国强

    杨国强的财富传奇来自于中国房地产业的极速膨胀。17岁前,他没有穿过鞋,也没有新衣服,为省7分钱的饭钱,中午放学还要走一个小时回家里吃;多年以后,头顶微秃、刀眉稀疏的他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生活习性,不爱穿西装,开会喜欢脱掉鞋袜,盘腿而坐。在碧桂园成功 上市 后,当日即报收7.27港元,大涨35%,以160亿股总股本计,碧桂园资产总市值达1163.2亿港元,成为内地第一大地产股。即使在当时,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几乎就从来没有听说过碧桂园这个名字。

    杨国强曾这样给碧桂园定义: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这一模式的经典之作,是2001年发展的碧桂园凤凰城。该项目圈地1万亩,从设计、规划、建筑施工到装饰、物业管理都是碧桂园自己负责,实施高度纵向一体化。当时70栋楼同时起建,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最终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均价推出自带花园的洋房,甚至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还便宜。据称创下一分钟卖出一栋豪华别墅的惊人纪录,“像卖白菜一样卖别墅”。

    大规模的思路,使碧桂园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地主”。2007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2007年7月末,碧桂园总土地储备量已达到惊人的4500万平方米,超过土地储备量第二的房地产企业近一倍。”再度引发大众争议。

    杭州 马云

    马云2007年10月20日,香港联交所因为一家内地互联网公司的到来变得异常忙乱。在早间交易的前15分钟,由于买卖活跃,香港多家网上银行、券商、港交所的交易系统因用户堵塞而出现慢机现象,港交所随即宣布,未来将斥资4.5亿港元改造交易系统,以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当天下午,这家公司的承销商宣布行权超额配售1.137亿股——将融资额从15亿美元跃升到17亿美元,这一数字仅次于Google在2003年的19亿美元融资。

    一夜之间,“阿里巴巴”公司就直接晋升到全球互联网企业前6名。而在8年前,它仅仅是一家由18个人用50万元创办于杭州的小公司。上市后,大学英文教师出身的马云和他的这个团队的身价彻底改变。以发行价12港元计,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阿里巴巴4.435亿股,市值共计53.22亿港元,有将近1000名员工将成为拥有超过1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一家财经媒体事后评论说,“一个中国规模最大的富人帮由此诞生”。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