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自从80后、90后成为员工主体后,我都不想当老板了。太累了!”

    ——A企业总经理感言

    A企业是一个知识型新兴企业,员工中75%人员为80后,连续两年,员工离职率走高,一言不和拂袖而去是常有的事情,而管理者也满腹牢骚:“为员工分配工作任务的时候,单独分给谁还好说,分给一个小组的时候,几乎是很难完成的。而且对他们开会的时候像走雷区一样字斟句酌,因为稍有错误,就会有人当场指出”

    80后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家讨论社会发展一代的名词,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出的一代人的代名词,80后字面意思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本质是指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产生的一代人。由于有其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这一群体独特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风格,当80后人群参与到工作环境中,也显示出其特殊的职业风格。无论这种职业风格是否适合企业环境,无可否认的是,80后已慢慢成为员工的主体,并对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如何管理这些员工,使他们能够融入企业,承担岗位职责,进而发挥其潜力,成为管理难题。

    一次,领导把一项任务交给了4个80后员工,要求他们共同负责完成。结果,没有一个人真正愿意被领导着去做事,即使要求他们开会讨论,大家也应付了事,下班时间一到,4个人就立刻下班回家了。后来,把任务分配给其中一位员工,结果,这个员工连续两天加班到半夜,第三天,就提交了工作结果。

    了解80后员工职业风格,做到知己知彼,根据80后群体的特点,考虑其需求结合工作表现,按需赏罚,以开发其工作潜能。

    一、知己知彼,了解80后员工的职业风格

    笔者在参与多个咨询项目时,与多位管理者讨论80后员工群体的特点,不乏有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言论,我们根据几个典型评论,来分析80后群体的职业特点。

    ——“有上进心,但容易不上进”

    有明确自我发展意愿,缺少清晰发展路径。最近一项100余位80、90后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自我发展有较高要求。有64%的调查对象在找工作更注重自身发展,13%关注薪金,11%关注离家远近、8%关注公司知名度。但是,多数人对自身如何实现职业发展,如何提升自己,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职业生涯中困惑与迷茫经常出现。

    ——“眼高手低”

    自我期望高,但缺乏顽强拼搏精神。很多80后的孩子从小就会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或者是由自己独立树立的,或者是父母的帮助树立的,然而,真正用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去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却并不多。经常出现的状态是80后群体感到现实与期望的天壤之别。

    ——“似乎合群,但团队合作不力”

    愿意参与团队,但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能力受影响。经常有的状态是,在团队中宁愿放弃团队目标的达成也要坚持个人观点,若同事代为领导,反抗情绪更强。

    ——“勇于把握晋升机会,职业稳定性弱”

    在公司内有晋升机会时,80后群体会积极主动争取,对公司外部的提升机会同样积极争取,对公司的忠诚度相对较低。

    ——“能创新学习能力好,但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工作中常有新观点、新思路,对新的业务内容掌握速度快,常常是带来新的观点和前沿思想。但是主动性弱,不吩咐到,就只做交待的任务;责任心也缺乏,表现出我是打工的,拿多少钱干多少活。

    ——“工作节奏快,但压力承受能力不足”

    80后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但是当遇到困难或者领导的指责批评时,较为情绪化,往往能够承受得了工作量大,但经不起挫折和否定。

    领导在了解了80后的群体特点后,开始逐个了解下属,发现其实80后不是不能吃苦,关键是看你激励是否到位。对于不同的需求不同想法的员工,给予不同的激励方式。比如,小刘和小王非常关注个人发展,所以与他们沟通的时候,大多指导他们如何提升自我,并告知他们公司提升和选拔的流程和步骤;而通过了解,小李对 薪酬 非常敏感,与他沟通时则谈及公司薪酬政策。

    二、按需赏罚,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赏罚方法

    员工管理就是探究员工的不同需求,按需给予正向或负向刺激,以期获得相应行为的过程。了解不同员工的需求是员工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根据80后群体在职场中的需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努力温饱型(种子型)、人际需求型(花朵型)、追求发展型(坚果型)。这三种类型并不互斥,即某些人兼备某两种类型。

    努力温饱型(种子型):赚取薪资和获得物质回报是这型人参与工作的最主要动机,此类型人像一颗种子一样,可以种植在花园、野地、高山,只要有土地和养份,它可以生长在任何地方,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获得薪资和物质回报,种子型并不过多挑剔工作环境。

    人际需求型(花朵型):获得他人的关心、友爱和尊重是参与工作的最主要动机,此类型人像花朵一样,需要从工作环境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娇嫩的花朵无法容忍紧张的工作氛围;

    追求发展型(坚果型):获得个人能力提升、实现理想与抱负是此类型人参与工作的最主要动机,此类型人像坚果一样,只要能够收获果实,会努力克服各种恶劣的外界环境。

    在了解的基础上,管理者对他们采取结果导向的管理方式,睡觉、打游戏都没问题,只要把任务完成。80后都比较独立。即便是有人在办公室睡觉,其他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给予尊重和成就感,似乎能够让80后员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那么,是否有系统的方法能够使80后员工个人与公司共同跨越式成长呢?

    三、潜能激发,考虑80后群体的整体特点,分析员工所属类型,促进员工潜能释放,与企业共赢

    企业中员工潜能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考虑80后员工群体特点,笔者推荐几种各类型员工通用的方法:

    建立沟通机制:80后员工群体崇尚平等沟通,企业搭建员工与管理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快速高效的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同时,向员工传达平等沟通的宽松组织氛围。

同时,提供沟通技巧学习 ,促进有效沟通。

    导师制:新员工入职后与一位老员工结成小组,由老员工帮扶新员工更快胜任工作,融入企业。可以给予新员工业务知识、 企业文化 、企业内沟通等各方面学习 与帮带,并由企业定期观察进展。

    行为示范:向员工提供在特定环境下有效的关键行为,并提供他们大量生动的示范来表现这些行为,然后给员工机会来练习这些行为,并给予反馈。

    而对于三种类型的80后员工,笔者推荐更有针对性的潜能开发方法:

    对于花朵型员工,更适合:

    敏感性训练:由行为科学专家与10-15名员工共同组成,会议中没有特定的议题,且参与的专家也不引导,仅激发参与者的思想和感受、自由自在的讨论,使参与者对自己的行为认知增强,同时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态度。使个体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增强行为敏感笥,更理解小组的活动过程,其理想结果是将个人和组织更为一体化。

    团队建设: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每个小组由一组员工组成,通过自我管理的形式,负责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团队建设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能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团队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工作内容相关的团队建设外,还可以由企业分配给各个小组相应的资金,用于业余娱乐,增进彼此感情与了解。

    对于坚果型员工,更适合:

    轮岗、职责扩大:建立轮岗机制,适当进行职责扩大,以防止员工出现职业倦怠,并创造新的环境以促进其发挥更多主观能动性。

    职业生涯咨询:企业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为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 。

    对于种子型员工,更适合:

    打造企业内公平:公开企业晋升选拔标准,公示流程,打造公开透明的企业环境,并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保证员工内部公平感。

    80后员工的管理及潜能开发是一项系统工作,并不能单靠某一项组织层面的管理行为就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员工个人努力也必不可少,而管理者则是组织与员工连接的桥梁,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领导风格对80后员工的潜能开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管理行为、管理者引导、员工个人努力三者相结合,才能够使员工与企业共赢发展。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