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每个人因其自身素质的不同,办事能力会不同,办事效率也有高低之分。信任别人的办事能力,就是对员工的一种鼓励、鞭策。管理者需要广开言路,真心实意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集众人之长,克己之短。领导者要多听、多思考、不断甄别真伪,慎重作出决策。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

    员工恐怕最不喜欢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的领导了,他们往往在员工提出方案和方法之初,就一口否决,这是对员工办事能力的不信任。我们经常能听到同事间这样的调侃:“领导比我们有才能,他们永远是对的,我们只有服从,照办才是对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人都有弱点,如果企业或部门领导傲视一切,目中无人,不能集思广益,那么一个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诸多企业领导习惯按照上级领导指示办事,听上级领导的话,这样就不会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久而久之,企业领导的内心深处便会形成: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的指示,照“我”的办,听“我”的话的意识,就会在 企业文化 中传播一种“奴役文化”。我们的许多企业不乏管理现代企业的章程,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理念,但仍然不乏家族式的企业,家长式的指挥。为员工“松绑”,让员工展露才华,为他们提供平台,这才是一个企业优秀部门领导的宽阔胸怀,这样才能带领好你的团队。

    成功的领导,在于99%的领导者个人所展现的威信和魅力和1%的权力行使。而这种威信与魅力,正是来自于领导自身的行为。古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才能要求别人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做到。作为现代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用无声的语言说服员工,这样才能具有亲和力,才能形成高度的凝聚力。

    所谓以身作则,就是应该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激励作用。然而,现在有些领导者总对他的员工说:“照我说的做”。可他们不明白,这是下下之策,真正的上上之策应该是:“照我做的做”。

    中层管理者是一个团队的先锋,也是员工体会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第一个接触点,自己本身的工作能力、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甚至喜好都会对团队成员产生莫大的影响。作为中层管理者,就一定要勇当下级学习的标杆。毛主席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管理者要想管好员工必须以身作则。管理者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一旦在员工心中树立起威望,就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员工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上司不仅爱端“官架子”,而且会有“官脾气”,作为下属不仅要能够容忍老板的怒火,还要理解上司的脾气。上司发脾气是为了推进工作,上司是掌权者,他需要利用权力管理下属,调度工作并实施惩罚和奖励。

    中层领导者要学会“忍耐”;一个不懂得“忍”字的领导者往往死得更快。

或许某些人认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也许您心里想着:“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吃闷亏?”看似壮志凌云,可是谁能保证,你换一个单位之后就没有同样的情况发生?

    作为一个 职业 经理人 ,职场上没有世外桃源;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中层领导者在一次次忍耐中获得上司的认同,在一次次忍耐中取得下属的信任。忍耐是给自己创造机会,忍耐是给自己留下重整旗鼓的时间。

    对下属发脾气,可以看做是上司对未能按照要求准确、及时地完成任务的下属的一种惩戒,它要比温和的批评和规劝强烈得多,在很多时候也会有效得多。利用发脾气来推进工作是十分有效也比较简单的一种管理技巧,可以达到"文治贤助,一张一弛"的效果。

    发脾气可以在工作紧要关头再加一鞭,也可使下属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所以成为许多人的领导技巧之一。发脾气是人类的一种很普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压力过重的结果。发脾气可以使上司释放过大的压力。

    上司不只是享有权力,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种巨大责任的压力下,上司的心情难免紧张,很容易被下属行为激怒。所以,上司的脾气看似无常,实则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必然表现,我们应该理解上司的这些情绪变化,就像理解自己偶发的一些小脾气一样。

    当你面对不愿或不满的情景时,即使你有理,也应该先忍一忍,从长计议,这才是万全之策。忍耐比抗拒更有效,即使你在情感上掩藏着极大的不满,都要理智地执行上司的命令。顶撞只会使自己与上司的关系在某个特定阶段陷入紧张状态,进入不愉快的氛围之中。日后想缓和、改善这种僵局,那你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比你当时忍辱负重所付出的代价不知要大多少倍。

    古今中外,凡是成功人士,都是七分靠忍,三分靠吃苦。现今,过目不忘的天才都不罕见,那么仅是拥有才能的普通人,凭什么恃才傲物?真金不怕火炼,更多的“才”不是天生,而是靠时间洗涤出来。每个人都会雄赳赳地说:"士可杀不可辱!"那么有多少人会常常想起当年韩信是如何受胯下之辱?在这里,谭小芳老师与您分享下面的案例:

    美国 企业管理 专家理查德·富尔克18岁时到一家 房地产 公司从事 销售 工作。公司要求每一位员工,每日 必须联系一处待售的房地产并将其登记在册。有一天,经理知道富尔克本月仅联系到两处房地产时说:"我真不理解,我想,我要是雇个傻子,在他背上挂一块牌子,那个傻子至少也能将两处房地产的售价带回来登记。"

    面对这样的指责,虽然气愤难平,但当时富尔克仍强压住怒火和暴躁,愤怒地离开了办公室。他奔波了一天,在下班之前赶到经理办公室,将两处房地产待售登记表掷到经理办公桌上。这次经理却轻描淡写地说:"你最好明天再联系两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理查德·富尔克逐渐成熟起来。他这才明白,经理用的是"激将法",对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来说,激将法很有效。尽管富尔克当时恨不得杀了这个可恶的上司,但他还是压住了怒火,最终明白了经理的用意。理查德·富尔克很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知道能屈能伸的道理,作为业务员是在为别人工作,所以虽然"恨不得杀了这个可恶的上司",但仍然"压住了怒火"。

他逐步成熟,后来成了美国企业管理专家。

    对于其他部门的中层管理者也要忍——“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什么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并不可取。正因为中国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来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谭小芳老师建议,对于跨部门沟通的管理,与其误导“忍到心头插刀”,而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游而击之;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