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前言:

    “诚于中,形于外”——曾子关于“慎独”还有这样的论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这就是说当一些人无事可做的时候,会心神不宁,从而做出一些不善的事情,但是当他们看见君子时,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掩其不善”,试图做一些事来遮掉污点,但这只是一种自欺,谁也不笨,做的坏事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实际上很容易被发现。只有发自内心的明净坦诚,才会在外人面前真正表现出“诚意”。

    为了详细说明如何达到“诚意”、“毋自欺”的境界,曾子又用了《尚书》中三篇文章中的三句话来做具体说明。第一句是“克明德”。这句话来自《周书.康诰》,是周成王讨伐管叔、代叔后,封康叔来治理殷商遗民时所说。第二句话是“顾諟天之明命”。这句话出自《商书.太甲》,记载了伊尹将太甲流放至桐,太甲在流放过程中不断修养,实现自我完善,于是后来又被伊尹接回复位。这句话的原意是教诲太甲应该反思父亲的成功,只有不断提升自我道德才能让皇位持续下去。第三句“克明峻德”,是《虞书.尧典》记载尧帝的品德。尧帝可以自我约束,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古代的君子讲究“修身慎独”,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是独自一人时,也不要忘了约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戒慎恐惧自己有什么状况没有看见与听见,内在的盲点常会在阴暗处更鲜活,细微处更显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不要怀着攀附心态而自毁自弃。

    与“慎独”相似的还有一个词语——“不欺暗室”。不欺暗室——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从使用书证所体现的词义上考察,“不欺暗室”当是源于有关男女关系的事上,但用于领导力研究方面,我们借鉴其中的:即使别人不知道,我也不做亏心事!

    它的出处是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按:这只是”暗室而不欺“的字面出处。著名词典学家、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关于典故词溯源问题的若干思》指出:不欺暗室,《辞源》、《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俱谓其源为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所载之蘧伯玉事: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味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提出过类似的主张,他说:"不论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用了"慎独"一词,并灌注以积极的内容和新的意义,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具体来说,谭老师总结了企业领导“慎独”的十六字方针,即:慎初、慎微、慎言、慎欲、慎馋、慎瞬、慎护、慎软,下面,我们花一些篇幅解释一下——

   1、慎初

    凡事初为始,所以廉洁自律要慎初。“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万事开头难,有了初次,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好事如此,坏事亦如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一旦突破了“初次”这道防线,人生的“管涌”就难以堵住了,直到滑向犯罪的深渊。所以说,慎初是理智的思考、“杜渐”的“阀门”、防患于未然的“预防针”、自省的“长鸣钟”。

    对领导干部而言,每当一些“投其所好”和“可乘之机”向你纷至沓来时,切记要把住“慎初”关口;每当不期而至的歪风浊浪迎面袭来之时,切记要“浪击身不斜,沙打眼不迷”;每当自己刚刚萌发非分之想的念头时,切记要理智地思考,瞻前顾后,左掂右量,三思后果。所以,“君子慎始而无后忧”,要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防线,把好人生之舵。

    2、慎微

    古人讲:“积羽沉舟”、“君子禁微”。就慎微而言,主要指在小事上、小节上、小场所上,也就是在生活作风上要慎重。有人认为:违反规定办点私事无碍大节,吃点喝点占点人之常情,公费娱乐消费时下难免,也有的认为小事小节无大害,只要立场对头,政绩显著,小事小节放松一点不是什么问题。

    谭小芳老师认为,对于企业领导来说,小节和大节是紧密相连的,小节影响着大节,量变会引发质变,小节非小事,小节不拘,则大节难保。小节不立,非变质不可;小事放纵,就会逐步走向堕落。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微就没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

    3、慎言

    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迹”.“一言不中,千言无有。”古人把“立德、立言、立功”称之为“三不朽”。“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入矛戟。”对于一切良言,好似春风化雨,给人以温暖、启迪、开导、信念、力量,我们应大力倡导。《论语·里仁》讲的“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的看法,就是主张说话要谨慎,不能因说话不慎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止病从口出。

    企业领导应避免讲大话、空话、假话、脏话、废话,以及刺人心的话。在慎言中要慎谗言,谗言是一种精神鸦片,是裹着糖衣的毒药,也是一种虚情假意的恭维话,言不由衷的违心话,令人肉麻的奉承话,它扭曲事实,颠倒是非,摧毁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在历史上,被骂倒者少,被谗言毒害者多,不少人正是在这种谗言中被“捧杀”,切记切记!

    4、慎欲

    从生命科学角度而言,欲望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类绵延生息不绝,源于欲望驱动。所以“人生而有欲”。正常、合理的欲望,会促使人们积极工作。谭小芳老师在领导力讲座中讲的慎欲,特指的是某些人在人生道路上滋生的贪欲。贪欲若无限膨胀,失去理智,就难免被无度的欲望所累所害。

    5、慎馋

    人生自律清贫始,贪图安逸腐败生。所谓慎馋,指的是慎眼馋、嘴馋、手馋。应深知,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专门研究、把握领导干部的弱点、爱好、心理需求,你好吃,就投之以甘饴;你好喝,就投之以佳酿;你好色,就投之以粉黛;你好捧,就投之以馋言。

 企业领导善于从中悟出道理,懂得事情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修为政之德。宋人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们认为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方可尽情享用。对此,要做到美色面前不动情,金钱面前不动贪,权力面前不动志,坚持“冰心玉壶”。

    6、慎瞬

    古人说:“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瞬,就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事,成于瞬、渐,也败于瞬、渐。贪利的人,身上虽说富有了,但内心却一贫如洗;知足的人,身上虽然贫穷,但内心却得知足。人,只要有一点贪恋私利,就会刚强变成软弱;智慧变得昏聩;仁惠变成狠毒;高洁变成污浊。抓住私字“一闪念”,防止在瞬息中渐变,这是品德行为修养的第一步。

    7、慎护

    所谓慎护,就是有了缺点、错误以及自身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不要自我安慰,自我保护,而要提倡纠正。古人说:“上贪则下赃,上廉则下洁,上行则下效。”我们讲的纠正,指的是在廉洁自律中注重、校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弱点、问题、错误。这样,企业从上至下才能形成一种廉政之风。

    8、慎软

    在廉洁自律中我们提倡慎软,就是在拒礼拒贿时,要戒除“盛情难却”,横下心来,硬下心来,使用铁手腕,“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有的企业领导对送到家里的礼、贿心慈手软,借口“盛情难却”而不拒。在拒礼拒贿方面,提出破软立硬,并不是要人们避开人世间各种矛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是要面对现实,排除私心杂念。

    一个领导者处于一个团体的中心地位,是公众人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或明或暗地处于别人的关注之中。在公众场合也许我们可以全力以赴地扮演好自己的领导形象,但是,在自己认为群众和下属看不到的时候能不能也言行有度、举止规矩呢?这才是充分展示自己的修养和内力的时候,让下属和群众看到最真实的自我的时候,也是让他人最有印象的时候。因此,领导者必须要处处谨慎,时时小心,从小事着手,从身边做起,慎独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后汉书》中说:"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淮南子·人间训》中讲:"圣人敬小慎微,功不失时"。三国时的应璩有首诗说:"细微可不慎,堤溃白蚁穴,腠理早从事,安复劳针石?"都揭示了看来细微的东西,也不可不慎。浩浩乎狂飙起于青萍之末,巍巍乎高山拔于坦坦平陆。"小者大,微者著"。

    看不到小事情会变成大事情,不了解小事情会起大作用,便很可能在这小事情上引起大问题。楚晋鄢陵之战时,主将子反口渴了,从阳谷给他送上一碗酒,子反明知战时不可饮酒,也曾表示拒饮,但经不住酒香的引诱,喝了一碗,就控制不住了,以至于楚军败绩后,楚王砍了他的脑袋。

    对于一个领导而言,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看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慎独"的核心,是在"独"和"微","独"时对于"微"处慎重从事。"众"时"大"处,即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和重大的问题上,一般来说便不至于造次了。反过来,如果"独"时"微"处不在乎,放纵随意,那么积小成大,渐染成习,便可能成为牛皮糖、软皮鼓,到"众"时"大"处,也会稀里马虎,肆意轻妄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便属此类。

    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谭小芳老师建议领导者坚持慎独,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性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慎独修养方法实质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

    古时一首《守义》诗说:"许衡方渴时,不食道边梨,一梨食细微,不义宁勿为。"这位古代的许衡对不道德的事,哪怕很细小,也不去做。古代有位名叫乐阳的人,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里,被他妻子批评了一通,指出"拾遗求利"会"污其行",劝他要"励志洁行,不而为之"。他们都认识到了"由小变大"的可能性:"小恶"会发展到"大恶",小错误会发展成大错误,到头来,多行不义必自毙,那就悔之晚矣。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领导贪得无厌,官位越高越好,权力越大越好,金钱越多越好,事情越少越好。有些人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不成熟的领导者或易冲动的领导者,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遇到某种刺激,易于兴奋,易于激动;处理问题冒失、轻率,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

    有成效的领导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无论受到什么刺激,他们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而不产生冲动行为。必要时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的各种消极情绪,表现出高度的忍耐性、纪律性、组织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现为忍让克己。倘若领导者自制能力比较弱,在某一时刻任意放纵自己的情绪,意气用事,此时的失控往往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或者导致谈判不能进行,或者失去大客户。总之,不懂得约束自身的经营者,对于他所在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人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懒惰、冲动、贪玩、喜欢享受等劣性,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需要发展,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负更多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谭小芳老师认为,身为企业的领导者,自制的能力更是需不断培养。请看下面的案例:

    武汉市汉阳就曾有一个情绪容易冲动的小工厂老板,有一次他发现手下一名员工偷拿厂里的货到外面去卖,他大发雷霆,一气之下一巴掌打过去,正打在那名员工的耳朵上,结果那名员工被他打聋了。本来责任在员工而不在他,现在反过来了,经过打官司,这个老板赔偿了被打员工30多万才算了事。他的工厂本来就不大,效益也不高,赔钱之后没过多久就因资金周转不开而破产了。尽管这个老板事后后悔不迭,但也已无济于事。当自控的堤坝一旦崩溃,情绪的潮水就会如泄洪般疯狂肆虐。为了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冲动失控的偶发恶性案件屡见不鲜。还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偶尔的心血来潮,一冲动便忘乎所以,最后也难免造成不良后果。

    在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难题和忍受多大委屈,都要时刻调整和优化情绪,持续地保持积极的心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上。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用自己愚蠢的智慧和无情的管理作周旋、相抵触。作为领导者本身更不可在心态上违背管理的要求:“处事不惊”、守株待兔、见机行事,一味“拖”、“等”、“听”。

    对我们领导者来说,自律更应该内化为一种思考的力量。市场经济就是一个算计经济,你算不过别人,你算计不过市场,你就会吃亏。最好的管理创意往往就蕴藏在一个小小的变化中,只要学会不断的思考,就能出入意料的取得管理上的成功。面对出现的问题,要寻找答案而不是寻找理由。这样,我们才敢于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破坏”,善于发现和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均衡状态,使组织效益最大化!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