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经理人》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任何做过市场营销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不能把产品信息传递给购买人群的话,开发出再好的新产品也毫无意义。你必须告诉人们“嘿,我来了”,然后给他们一个关注你的理由。同样道理,当你准备启动一项重大的个人项目时,也应该遵循同样的逻辑。别忘了,你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如果不发起一轮宣传攻势的话,你觉得你的同事们会买账吗?

    不可避免的“哑巴期”

    仅仅让人们知道你准备做什么是不够的。你必须不断地将自己的信息传达给你的同事们,就像节拍器一样——因为你的同事们对你的个人目标可能并不是那么关心。

    在一位品酒专家的家庭宴会上,一位客人从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法国庄园带来了一瓶12年的红酒。我们都很想尝一尝,但主人认为当时可能不是最恰当的时机。要知道,那可是12年的陈酒,我们都觉得应该可以喝了。于是我们打开了瓶盖,把它倒进玻璃杯里,轻轻摇晃了几下,闻了闻味道,然后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

    品完之后,我们放下酒杯,往四周看了看。大家心里都在想着同一件事情:这酒的味道实在太平淡了。

    我们又尝了一口。还是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酒的味道很淡。

    最后,这位真正的专家告诉我们,有些真正的好酒往往能陈上几十年,而且越陈越香,但在陈了几年之后,这种酒通常会经历一段“哑巴期”,在这段时间里,酒好像睡着了一样,只有当它再次醒来的时候,它的味道才会骤然升级,而在整个睡眠过程中,它的味道会一直保持平淡无奇。这段时间通常是在陈了6~18年之间。我们眼前的那瓶酒当时仍然处于“哑巴期”,所以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耐心地等上一段时间”。

    在工作当中发起任何项目的时候,无论是进行个人改进,还是发起某个能够改变公司命运的项目,都是如此。最好的创意就像是一瓶好酒,越陈越香。但在真正沉淀之前,它们总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哑巴期。

    勿犯“一、二、三、七”式错误

    不知你是否有过以下类似的经历?你的上司给你布置任务,要求你解决公司内部的某个问题。于是你立刻开始像一位经过严格训练的MBA那样开展工作。你仔细研究了当前的形势,找出了问题所在,把你的发现和解决方案推荐给上司,列出一套可行的新方案,然后找到适当的人选来负责执行。

    1个月过去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又1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进展;6个月之后,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答案非常简单:你犯了“一,二,三,七”的错误。

    你没有意识到,所有成功的项目都必须经过七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评估,第二个阶段是找出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制定方案。但这些只是前三个阶段,而实施方案是在第七个阶段,所以在具体实施之前,你还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不幸的是,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第四、第五和第六个阶段——也就是说服同事们接受你的新计划。在第四个阶段,你的主要工作是说服上司,要征得上司的支持;在第五个阶段,你的工作是说服同级,征得同级同事的支持;在第六个阶段,你的工作是说服下属,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三个阶段是开始具体实施的前提,只有在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之后,你才能真正地落实自己的工作。

    在解决个人问题的时候同样如此。要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你首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说服别人。你可以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场广告宣传,你的目标就是争取上司、同级和下属们的注意。否则的话,你就是在犯“一,二,三,七”的错误。你不可能从一直接跳到七,中间哪怕少一个数字都不行。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