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林瑞明 第一财经日报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2012年,中国将迈进“入世”之后的第二个10年。在过去的十年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存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的心态也越来越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弱者心态”的特征,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首先是中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改变。2009年,中国政府彻底取消了外资曾在中国享有的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将享受同等待遇。不仅如此,苏州、无锡等华东富庶地区纷纷提高投资门槛,对新进的外资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对其产业类型、节能减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第二个大的变化是中国本土企业的飞速崛起。国企因其政府背景及丰厚资源,执生态链一端;民营企业因其灵活、反应快,稳居另一端;多年前曾傲踞生态链最高端的跨国公司,资源不如国企,灵活度又逊于民企,被窘迫地夹于两者之间。2011年,百思买、家得宝、DHL……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铩羽而归的悲情故事层出不穷。

人才的流动也充分说明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地位的转变。一方面,在2011年一份有关大学生就业倾向的调查中,“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已经取代“外企”成为最热门的工作机会。年轻人现实的选择,是最客观的信号。另一方面外企也不再是商业精英的首选,许多外企 经理人 纷纷“回流”涌向了国企、民企。

上述局面预计在2012年都难有改观,那么跨国公司将采取哪些策略来应对呢?

首先,以服务为导向进行业务转型。

随着中国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增多,跨国公司要持续地保持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行业门槛。不少过去以“ 销售 产品”为重点的跨国公司开始将业务重点转向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利用差异化锁定客户。

利用自身的技术和服务专长,在服务领域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增值,做中国本土企业做不了的事,应该是跨国公司未来的最重要调整方向。

其次,与中国企业开展更广范围的战略合作。

随着中国市场竞争形势的改变,跨国公司越发意识到,除非是一个消费人群非常明确、品牌非常强势,拥有广泛销售渠道的B2C企业(例如一些奢侈品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大包大揽,其他领域的跨国公司则日益需要和中国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加强合作来实现业务拓展。

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不仅表现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外企甚至开始帮助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2012年,在弱势环境不改的背景下,预计这种与中国企业“共赢”的理念,将为更多跨国公司所接受,并渗透到其与中国政府、供应商、消费者等多个层面的关系中。

第三,更为积极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弱势局面,除了上述提及的政策变局和人才取向之外,媒体舆论环境对跨国公司日益趋紧也是一个重要表现。近两年,各行业中的“并购门”、“捐款门”、“劳资关系门”中,最容易引起“民意”口诛笔伐的,首当其冲便是外资企业。2011年3月,由社科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更显示,目前我国外资百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偏低,近八成企业在旁观,又引来舆论一片哗然。

面对这种情势,外资企业需要意识到在社会责任方面投入的重要性,在塑造 企业文化 的同时,可以博取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好感,让自己与中国更加“亲近”。一些有远见的外资企业已经在作出改变,例如,美国的思科公司专门在中国成立企业公民部门,司职CSR(企业社会责任),并且除了过往的捐款救助之外,也更多地开始关心员工、关心弱势群体。

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强合规经营,防止在中国涉及商业贿赂。

今天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弱势生存格局,并不是说跨国公司群体在中国从此就一蹶不振了,而更多的是说相对于10年前,跨国公司不再那么强势了。

尽管竞争局势有变,但只要应对策略得当,跨国企业仍然可以以2012年为起点,在中国市场开启新的十年。

(作者为中国三星研究院 战略管理 组首席研究员)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