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环球企业家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编者按:在各种的管理学说和思潮纷涌的今天,稻盛经营哲学独秀于林,《活法》一书洛阳纸贵,“珍爱员工”思维日渐主流,这反映出了某种埋藏日久的反思——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为股东带来最大价值,还是让员工获得最大幸福?每一位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难立刻说出答案。现代企业崛起后的数百年,我们第一次发现了它有了返璞归真的可能性。

  无论是京瓷跨越半个世纪的成功,还是日航的600天扭亏为盈,都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是公司上下在稻盛和夫的引领之下,对“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命题的不断认知、思索和践行。简单说来,是敬天爱人、克己复礼、努力奋斗、诚实良善。无论外界如何纷扰,这一价值观都不为之左右。它并非空穴来风,乃是融合了儒、佛、理和中国古代经典的精髓。稻盛和夫将它们拾起细细打磨,成为当代管理的圭臬。若是未来回顾今日,真正的东方管理学的肇始者乃从稻盛而始。

  工作是磨炼灵魂的道场

  一定要把心灵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和经营。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的问题。企业家要在企业内部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哲学,并不懈努力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这样的话,企业就一定能发展,一定能保持长期的繁荣。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性。我们的人生,就由我们的心灵来创造。

  人生和企业的方程式

  从年轻时起,我就想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和工作结果的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观察许多人的人生,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企业经营亦是如此,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却怎么也不见起色。如此大的差别究竟从何而来?我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想出了上述这个方程式。

  人们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包括智商、体能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成败。事实并非如此。能力或许占了很大的比重,可所持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其实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我毕业于日本的地方大学,绝对不是才能出众的人。为了鼓励自己奋发图强,我不相信只靠能力就能决定人生或经营的成败。不管能力是否出众,只要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地去生活,充满热忱地去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会收获好的结果。今年我已经79岁了,回首近80年的人生之路,对于这一点我已经深信不疑。

  公式中的几个要素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仅仅是能力和热情相乘,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差别。举例来说,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器制造商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只念过小学。他的人生是从在自行车行当学徒工开始的,吃尽了各种苦头。可是松下先生却给人生和经营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他所创造的成绩和普通人相比,存在着几何级数的差距。正因为热情和能力这两个要素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才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差距。

  至关重要的是,热情和能力的乘积,还要与“思维方式”相乘。所谓“思维方式”就是哲学,也可以叫人生观、判断基准,人心中抱有的思想、所持有的价值观。 持有的“思维方式”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就会迥然不同。也许有人会想,“有一丁点消极的想法没关系吧”。可事实是,哪怕只有一点负面的想法,结果就会全部变成负值。因为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乘的关系,所以“思维方式”哪怕只是负的1分,结果都变成负值。并且越是热情足、能力强,就越会造成大的负面结果。此外,如果是带领众多下属的领导人或经营者,那么造成的负面结果,就不仅把自己,也把周围的人带入不幸。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和经营

  我没有杰出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必须具备超出常人的热情,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时,掌握比常人更优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优秀的哲学、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观、正确的判断标准。 为此,我努力学习孔子、孟子、阳明哲学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钻研佛陀教诲的宗教精华,努力把这些圣贤们的哲学根植于自己心中。

  我们在生活和经营中,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这个时候我们会对照自己持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行判断。作为判断基准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正确与否,卓越与否,结果将大相径庭。

  越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就越容易忽视自身所持的“思想”、“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的“思想”。人的 “想法”、“思想”这种东西是如此的重要,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却总是轻视它,认为只有知识和技术才是重要的。这个问题无论在人生中,还是在经营企业中,都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企业经营也一样,企业业绩乃至企业寿命全部取决于是否具有出色的“思维方式”。在京瓷、KDDI的经营中,在日航的重建中,我都反复倡导被称为“philosophy”的 “思维方式”、经营哲学。我的这种哲学是约束自身行为的规范,是非常克己的信念。 比如说,“贯彻完美主义”、“持续脚踏实地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绝境”、“有言实行”、“持有渗入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认为已经不行时才是工作的开端”、“成功之前不言放弃”等等,都要求严格自律的生活态度。

  为什么我要在企业内强调如此严格的哲学呢?这里面有一个究竟要把自己的企业引向什么高度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不谋求大的发展,觉得企业规模“差不多”就行的话,那么有一个宽松的哲学就可以了。但如果目标是进入世界优秀企业之列,那么,就不能不具备带有克己主义色彩的严格的企业哲学。

  当经营者号召员工共有这种严格律己的哲学时,可能会招致员工的抵触。每当这个时候,经营者就要堂堂正正地说服大家:“我不想把我们的公司办成平庸的企业,而要办成值得大家自豪的世界一流的企业。因此,我才会在企业里推行严肃的、克己的哲学,与大家共同实践这种哲学。”如果不做这样的说明,相信员工们很难接受这种哲学。

  以善恶,不以得失来做判断

  释迦牟尼教诲我们,“欲望”“愤怒”“愚痴”这三种本能,是人所有的烦恼中最难驾驭的,称之为“三毒”。如果对自己的思想放任不管,人心就会被这“三毒”占满。必须做出努力,哪怕在心中根植一点善念、一点善心。

  人是“思想”的主人,人格的创造者,自己环境和命运的设计者。在心里种下美丽的花草种子,精心照料,就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反之,如果疏忽了照料,就会招致杂草丛生。因此,一定要把心灵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和经营。

  人既有善良之心也有邪恶之心。所谓善良之心,就是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旁,而祈愿周围人幸福的、充满着温情的利他之心。所谓邪恶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所以尽量抑制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这种利己的想法,而让善良的利他之心更多地占据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做修行、修养,就是塑造人格。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企业经营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各种事情作出判断。此时如果放任自己,人就会不以善恶,而以得失来作出判断。考虑得失,属于本能,就是凭算计损益,自己赚还是不赚,由此作出判断。不仅如此,还有感情用事,以自己是否受到侮辱来作出判断,或者以无谓的虚荣心来作出判断。要以一颗善良之心作判断,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否则就很难做到。

  我在青年时期,从自我戒勉的角度,经常对干部和部下这么说:

  “发生了问题,需要对事情作出判断时,瞬间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几乎都出自于本能。因此,不可以用刚刚冒头的想法立即对事情作出判断。‘稍等一下!’先把这个判断暂时搁置,然后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或者用善恶来衡量。不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也不从感情出发进行判断,而是动用理性,用善恶去判断。暂且放入一个‘缓冲器’,待考虑好以后再下决断,这一点很重要。”

  “除非是真正的圣人君子,一般人做不到凭直觉就马上能用善恶来判断事物。通常,人都会用本能去判断。正因为如此,碰到问题我们不要匆促得出结论,而是把最初浮现的判断搁置一旁,转而去弄明白问题的本质,然后用善恶的尺度去衡量,修正自己最初的想法。这样设置一个缓冲器,应该能够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不知有多少次,我意识到最初浮现在脑中的判断是错误的,故而重新思考,从而避免了失败。

  作为人,何为正确?

  在我的哲学中,有“作为人,何为正确?正确的事物要正确地贯彻”这个条目。我时常将这样的问题抛给自己,为维持正确的判断基准而不懈努力。 所以说,我的哲学既作为企业经营的判断基准,同时也是自己生活的规范。

  企业经营中,往往会有不体面的事件或者丑闻发生。人员多了,其中难免会有思想错误的人,因一时冲动而使坏的人。为了不让这些人走向错误的道路,企业需要有规范,这就是哲学。在企业内确立这样的规范,成为人们的共识,就能防患于未然。

  几年前在中国,乳制品巨头三鹿集团因发生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这样的事例,起因都是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则。企业舞弊丑闻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企业没有明确确立自己的“哲学”,或者说这种“哲学”没有在企业里面渗透。

  在多数企业里,没有经营者会向员工们提出“作为人,何为正确?”而我思考的所谓“哲学”却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同时,这也是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的原则,例如“要正直,不要骗人,不能撒谎”等。“这么起码的东西还需要在企业里讲吗?”或许有人感到惊奇。但是正因为不遵守上述理所当然的做人的原则,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企业丑闻。换句话说,没有将依据哲学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当作自己日常生活的指针、当作经营判断的基准。我认为,正因为缺乏这种朴实哲学的人成了大企业的领导者,才招致今天世界上许多大企业丑闻频发。

  所幸的是,因为我有关企业经营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仅仅从“作为人,何为正确?”这一句话中引申出来,并用它来说服员工。“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虽然是极为简朴的判断基准,但正因为遵循由此得出的结论去做,京瓷从创立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经营之舵从未偏离正确的方向。后来京瓷进军海外,这样的判断基准更成为全世界普遍适用的哲学,我想这种哲学同样适用于日航。

  人生是磨炼心灵的道场

  在盛和塾里我经常说:“如果你想把自己公司经营得很出色,那么提高你的心性很重要。你的心性提高了,你拥有了一颗美好的心灵,公司也会相应变得出色。如果作为经营者的你拥有美好的心性,那么公司员工也会效仿,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如此心地美好的人们团结共事,公司就会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

  归根到底,就是“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如果想拓展经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经营者自身的心性。然后,在提高自己心性的同时,也努力使周围员工的心性得到提高。如此结果便不言自明。不仅对一定会取得成功,而且这种繁荣就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 我认为“提高心性”不仅于企业经营,而且对于我们整个人生都非常重要,甚至“提高心性”本身就应该是“人生的目的”。

 人在年少时都有美好的理想,可能的话,都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我年轻时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成为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出色的科学家。在创建京瓷后,我又想成为出色的经营者,想把京瓷打造成杰出的公司,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

  但是,人生的目的真的就是这些吗?经过反复认真的思索,我认为,这些绝不是我人生的目的。我已经79岁了,死亡正向我逼近。按照我的理解,死亡不过意味着肉体的灭亡。我相信,当我迎来死亡的时候,死亡的只是肉体而不是灵魂,灵魂是永恒的。这个宇宙中涌动着爱和关怀体谅之“气”,这种“气” 推动森罗万象、万事万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们则生存在这个充满爱的宇宙之中。当我迎来死亡的时候,我的灵魂脱离肉体开始启程。我祈愿我的灵魂是美好的,因而它在旅行时受到流淌于宇宙间的那种精美之“气”的呵护。 在死亡到来之际,灵魂启程之前,把灵魂磨炼得更加美丽,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依据自身的意志发展的,往往与我们的愿望无关,它只是沿着由命运和因果法则交织成的人生之路而行走至今。其间,有灾难降临,也有幸运眷顾。在灾难和幸运的考验中,我们要磨炼自己的灵魂、塑造美好的心灵。我想,这才是神明赋予我们的人生的目的。

  所谓磨炼心灵或者磨炼灵魂,换言之,就是提升人格,丰富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性。也就是塑造一颗诚恳的、优雅的、充满关爱的心。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经过现世波涛的洗刷和磨炼,变得更加美好。我想这就是人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在迎接死亡时,我们应该拥有比出生时略微美好的灵魂,拥有充满关爱之心的灵魂。否则,活在现世毫无价值。所谓人生,就是磨炼灵魂、磨炼心灵的“道场”。

  为了磨炼灵魂,首先需要的是拼命工作。拼命工作对磨炼灵魂最为有效。我从自己切身经验中坚信了这一条。

  从27岁创建京瓷以来的52年间,我一直拼命地工作。公司可能破产,这种危机感逼迫着我。决不让公司倒闭,要让员工幸福,要让公司繁荣,抱着这种想法,我不知疲倦,拼命工作。没有闲暇思索多余的事情,没有功夫抱什么杂念妄想,只是拼命地、一心不乱地工作。这就是提高我自身心性的最好的方法。正如禅宗的僧人通过不断修行达到开悟的境地一样。

  抛弃一切杂念,全身心专注于工作。比如,修建恢宏建筑的木匠师傅,烧制精美陶器的陶艺家。当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杂志中看到、听到有关他们的报道时,我们就会钦佩他们所达到的那种崇高的境界。这些人终其一生,聚精会神,投身于工作。他们并没受过高深的教育,也没有博览群书。他们只是每日 每日,日复一日,不发牢骚,没有怨言,一味埋头于自己的工作。

  在这些人的一言一语中,透露出他们高尚的人生观和丰富的人性。他们讲出的深刻的话语犹如开悟的僧人。通过他们的金玉良言,我们知道了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地生活,不仅是为了赚取金钱,而且对于磨炼人的灵魂、心志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当初我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进入一家破公司,又不得不埋头于精密陶瓷的研究。我一心不乱、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创建公司后,为了不让曾是中小、中坚企业的京瓷公司破产,我从早到晚、夜以继日,珍惜一分一秒,拼命工作。 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这种拼命工作的态度,塑造了我自己的人格。现在我能够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就是我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工作的结果。

  (本文根据“2011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上海讲坛”的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屁大的委屈》
在电梯里,领导放了个屁,回头问秘书,谁放的?秘书忙答道:“不是我!”领导不说话,这事儿过去了。不久,秘书被调离,领导在谈起调离原因时说道:“屁大的委屈都受不了,还能做的了啥?”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