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有时候是怦然心动的异域风情,有些时候则会是引人尴尬的南橘北枳。
有次和一位来自美国创新最活跃地区 硅谷又很了解中国的美国创业者聊天,他说,他在中国观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中国创业者喜欢模仿美国模式。几乎所有美国正红火中的商业模式,都能够在中国找到追随者,Facebook,twitter,Groupon或者是一直没在本土红火起来的Foursquare。
“中国创业者喜欢抄袭,因为他们理所当然认为,美国成功的模式放在中国就一定成功,换而言之,他们并没有用心思索过原始的样板在美国为什么成功。”他说,而美国很多的同类创新产品的竞争者,都会思索对方为何成功,或者在其基础上做些改进。
我补问了一句,比如,某家一直号称做中国版的某某某(此处可带代入上述提到的任何公司)企业,它仅仅是美国版的追随者,或者还是加入了原创因素的产品?
他想都没想地回答我,原搬不动。
我继续追问,可是,这种方式的确曾经奏效过啊。(脑中浮现出曾经的新浪、百度 等等。)
“对,他们的确奏效过。而且你去问他们美国的创始者,他们都能对中国模仿者为什么成功说出个道道,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模式成功前都深思熟虑甚久,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功,而很多中国追随者习惯于拿过来就用。”他说。
他随手举了个例子,比如Foursquare在美国的成功是源于两方面已经成熟的条件,一个是Facebook的火爆推动了社交化平台的完善,另外美国的智能手机渗透率已经很高,到达了40%的人群,这使得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得以展开需求。而中国的社交化平台还不够完善,智能手机使用人群也不够庞大,这使得中国的Foursquare们还得再艰难一段日子。
“那为什么美国的创业氛围中没有出现 追随者 呢?”我继续好奇。
他略作思索,“可能是 文化。我们并不喜欢做追随者,Facebook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没有人想要去紧随其后,优秀的人们要么想投入其中共建伟大,要么想着另辟蹊径。”这是硅谷的文化,他说。
“那硅谷会被中国的竞争者们所困扰吗?”我最后问。
“有点,有些创业团队并不喜欢与中国合作者合作,因为他们觉得对方只会照猫画虎。”他这么说时,我脸稍稍红了一下。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维一直被这点小小的文化冲击占据。今天互联网上火爆的iphone版whale宝宝让我哑然失笑而回想起此事,进而想到这是个显著的文化差异的例子。
抛开硅谷对争先恐后的中国模仿者所产生的困扰和恐惧,各种升级版本一直到N.0的鲸鱼宝宝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中式创业”思维的例子,某种层面来说,它们是随后的作者向1.0版本的“致敬”。
这也是我们所习惯的中国式创新:基于对Facebook伟大的认同,中国出现了人人和开心;基于对twitter的看好,中国出现了新浪微博,出于众所周知的对乔布斯的个人崇拜,出现了小米手机。中国的创业者们,就像是躲在iPhone屏幕背后的鲸鱼宝宝的创业者们,一边对着原始版拍案击节,一边创造出升级版的鲸鱼宝宝们。而硅谷的创业者们,大概习惯于编出新的段子吧。
或者,大多数中国创业者现在所需的,是利用他们的巧思和才智,把原来的鲸鱼宝宝升级到Web N.0。进而也可以避免某种尴尬:某次我在地铁上刷微博,同行的美国朋友凑过来问在干什么,我向他展示了Chinese Twitter,他嘀咕了一句:这不就是Twitter么?
这种文化差异或许不仅体现在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内,还体现在媒体语言中,就在刚刚,我还在一则媒体标题中看到了类似于“谷歌旗下投资部门想要寻找另一个谷歌”的标题,说一家新创公司是中国版的XX,这在中国是巨大的恭维,我不禁好奇,谷歌真的想寻找甚至投资下一个谷歌吗?
于是我动手给那位聪敏又尖锐的硅谷创业者发了一封邮件:作为一名美国创业者,如果有人认为你将会创造下一个Facebook,或者相信你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你会认为这是巨大的恭维吗?
截至成文时,我还没得到他的回复。但我真诚地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真正的,答案。